疫情對於人類的影響真的相當可觀。
我算是一個喜歡訂閱電子報的人,可以從信箱得到許多我有興趣的消息。其中,長期關注的一個日本能源民主網站,是一個關心國際與日本能源政策及技術發展的站台,由日本的能源研究NPO所經營。日前,最新一期發來的「新着記事」,竟是關於一本叫做「本心」的書,內容是作者禪意甚深的閱讀心得,討論「所愛之人的他者性」。
儘管閱讀後覺得頗有感觸,再加上日式美學的簡約網頁畫面強化了符合內文那種空曠而寧靜的心情,但這些感想仍不如「為什麼我會在這個網站上讀這個」來得讓人震撼。
這篇文章一開始就說,因為Corona的關係,增加了很多使用Netflix、Amazon Prime之類的機會。也是,因為Corona的關係,讀者如我才有辦法在討論能源政策的網站上看到如此空靈的文章。
這種空靈感有點熟悉。幾年前,在慕尼黑大學旁聽了一堂哲學系的課,是京都大學的安部浩教授來討論京都學派與當代的日本哲學。用德文聽亞洲文化介紹的感覺很神妙,不是很確定自己到底吸收了多少,不過那堂課最大的成就感是來自於老師會在黑板上寫一些漢字,使得外國人如我第一次有了「筆記借隔壁德國同學抄」的經驗。另外,由於安部浩也是Abe Hiroshi,第一堂課老師自我介紹時,我眼睜睜地看這前排無數同學的螢幕呈現了阿部寬的笑容,很讚。
儘管學院派哲學路徑和這類型書寫生活之道心得的取徑,完全不是同一件事(就像生活法律的書和法學論文也有不同的受眾),但在閱讀和嘗試理解之際,基於我內心愚昧的Cliché和刻板印象,好像會自動代入類似的背景情境,就像是線上會議軟體的那種代換背景,或者說劉昂星式的背景,偶爾會打出「生き甲斐」的大字報,只是寧靜得多,多數時候是全白、或是處在僅有白噪音的山林裡。一種非常日式的空靈。
還扯真遠。話說回來,「所愛之人的他者性」,確實是在傳染病大流行期間,更進一步打中人心的一個想法。人們有了更多與自己獨處的時間,並主動或是被動地基於健康因素,與所愛之人有了物理上的隔離。若情況允許,儘量避免實體探望家人,以防止病毒的傳播。正是因為愛,所以我們要保持距離。能源民主文章的作者與身在北歐的女兒視訊,體會著這件事。
也許在疫情之外,這麼想也同樣實用吧。為了保全與所愛之人之間的情感,保全對方作為一個完整的他者,保全自我,讓他者永遠是他者。保持著某種連結,但他者不用進入我執的範圍被消磨,他者享有他的自由,我就在我的範圍內把自己照顧好就好。安全,並且細水長流。
距離就是美感,任何事都不要過度,從小就知道的事情在生活實踐裡卻依然常常失手。在情緒勒索這個詞泛濫成災的時代,關於所愛之人的他者性,用有魅力來描述或許顯得俗了,但就是,滿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