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手帖式的生活

生活手帖是日本1948年以來的雜誌,基本的理念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過好自己的生活,讓世界更加美好。一開始是反戰的背景,從戰後的反思出發,關注於「美」、「食」和「住」幾大生活主題,鼓勵人們重視生活的小細節,嚮往美麗、注意健康、守護家庭,讓日常更加豐富。

近年來,台灣翻譯出版的小書也越來越多,稱這些書為小書也不是沒有道理,它們通常印的特別小本,有一種手帖、手札感。與之相關的作者,例如松浦彌太郎、生活手帖創辦人花森安治,他們的作品都有數本在台灣出版,而這類型指導人們使用「清新、美好而正確」的方式生活的寫作儼然成為一種流派。若是追求現在很流行的「儀式感」,這系列的書很可以成為指南。

我並沒有不喜歡這樣的文字與概念,也時常受到裡面一些概念和做法吸引。畢竟我是迷戀手帳的人,理所當然滿在意對於生活要怎麼度過、怎麼和自己對話、怎麼要求自己、怎麼享受當下這些念頭。在閱讀的時候,會感受到生活的每個小細節都有可以努力的地方、都有可以好好感受的地方,都可以帶來一些正面的能量。

用心地打掃,每天提升自己泡花草茶的精準度,好好地穿衣服,養花,傾聽自然的聲音,整理書籍,不貪心,愛護手腳的皮膚,斷捨離,為他人著想,說謝謝,點蠟燭,讀詩,運動,之類的。

當個留學生在德國獨居的生活可以很高程度的貫徹這樣的模式,當然是經過挑選,把類似的精神貫徹在一些自己喜歡的項目。我在房間裡點燈,每天花一點時間打掃一個小區塊,認真使用香氛,使用環保理念公司的保養品,利用窗邊的自然光閱讀,注意自煮蔬菜的營養,每天固定進行早晨瑜伽。有時候覺得要我寫出這樣一本書也不是不行。

但終究,這些就是生活方式,其實在內心裡一直有點距離,時常冒出來的質疑大概還是要回到「到底生活是為了什麼」這種大哉問。

我的懷疑並不是「這是否在逼死自己」、「把生活過得太拘謹」之類的,雖然類似的感想,對於「追求儀式感、有品質生活」並不適合自己的心累感,在一些其他日本作者的文字裡也不是沒看過,例如Jane Su在她得獎的講談社散文集裡就說,生活手帖式的生活顯然不是她的菜,她自己的人生還是要更隨意一點。有品質的生活就交給別人,比起泡花茶更想躺著追劇。不過我覺得這也不是不能並存,生活手帖式的概念還是要回到適合自己的模式,瘋狂補眠和躺著追劇當然是生活恢復能量的重要環節,我是覺得這也可以是用心生活的一環,只要用那樣的心態去想,它就是。

只是有一陣子,確實是有些困惑這樣的生活,包括「小確幸」、「儀式感」、「正能量」這類,和我真正想做和致力於去做的事情到底有什麼關係。因為說真的,這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條件與社會條件之下的簡約派布爾喬雅生活,每個人都這麼用心過生活或許可以讓世界更加祥和,但這些東西基本上就是適用在已開發國家的中產階級,或許個人可以平靜,生活圈可以美好,但世界並不會真的因此和平。這些理念發揚自日本也是非常合理,畢竟日本社會的中產大眾就是有這樣的條件與文化資本發展出這樣的生活模式。

哈哈,寫到這有一種狐狸尾巴露出來的感覺。但誠懇地說,我到現在仍然很常想要問身心靈老師或瑜伽老師們一些可能會很困擾他們的提問:雖然他們所教導的可以帶人們達到現下心靈的平靜,個人身心的平衡,非常重要,但這些到最終,到底要怎麼看待一些存在世上的非民主政權或政黨?我是真心疑惑這件事。我閱讀一些藏人寫的生活理念的時候,也是有同樣的困惑。我沒有批判或貶低的意思,就只是單純很困惑,想要知道自己怎麼該怎麼面對我的內心糾葛。

「世上有很多不好的事,那些事情會不會發生,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大概會得到這樣的回答吧。在自己的範圍之內盡力做好就好了。

其實說到底大概也只能這樣。人本來就很多矛盾,要用一個更大的理念框架包容自己的矛盾,本身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要是跟他人分享這類的煩惱,還可能在大多數的時候得到想太多、很閒嗎、妳就是這樣才會憂鬱之類的回應。友人C曾經說過,跟法律系的人相處就是會憂國憂民。我覺得實在也是看人,但我畢竟就真的是憂國憂民的一派。說真的,誰知道未來會怎麼樣,尤其是,作為一個台灣人,未來會怎麼樣。

相較而言,我的好友S非常痛恨這類「生活手帖式」的理念宣導,覺得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無視社會的苦痛。對,這是和Jane Su完全不同的反對理由。我可以理解她的想法,只是我至多是30代的憂鬱女子,沒有到把正能量視為原罪的程度,綜合我淺薄的人生經驗來說,這世上大部分的人最重視的第一要務就是過好「自己的」生活吧,經濟安全的下一步想追求有品質的生活當然也是很人性的展現,什麼是過程、什麼是結果,哪裡有什麼標準答案。如果總是要去責怪這麼想的人,大概會把自己推入深淵。吶,應該就盡力就好吧,讓自己好過一點,才能繼續做那些她稱為理念的事。

要找平衡有時候不是多麽主動的願望,而是可以真切感受到那樣的需求。自覺是幸運的人,在長出一點法律專業以後,也算是一直持續投入一些公益事項,所接觸的人群漸漸豐富後也教會我很多事,每個人的背景與生活經驗會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和次序,有時妄加批判也是一種傲慢的凝視。不過在過程中,常常發生的是,早先因為某個公益案件協助的當事人,之後會把全家遇到的各種法律問題都拿來諮詢,或是說小孩要考試了想請教唸書方法之類的,我是不會生氣,但多了就會感到疲勞。另外,有時候,不把自己價值觀套在別人身上還是會反過來被套,被下結論也是常發生的事,實在是經常被說一些「妳真的可以當律師賺大錢,我覺得一直唸書真是太可惜了」之類的話。

誠實地說,這種時候就真的很需要「生活手帖式的充電」。

如果要說有什麼初步的心得,可能生活手帖式的生活對我來說是夾心層的一種存在,介在核心關懷和日常投入之間的一種介質,一種支撐性的存在,變出一些正能量可以來燃燒。突然揭露什麼個人人生目標也是滿幽默的。總之,和所愛的人們好好的生活,為這座島留下一些有用的什麼,為世界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盡力就好。

至於生活手帖式的生活小心得,大概心血來潮的時候也可以分享吧,啊哈。

廣告

One thought on “生活手帖式的生活”

  1. 特別喜歡這篇、特別感受到妳的溫暖跟真誠。
    雖然沒辦法說出自己了解妳的感受這種話,畢竟感受是主觀的存在,但還是想跟妳說,我也相信人不能只是生存在這個星球上,而留下的文字或用各種不同的形式傳達思想的創作一定會一點一滴改變社會。我也想跟隨妳,為我們生處的時代慢慢盡一份力!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