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愛珠寫食物卻也不單寫食物的一本書。儘管用字遣詞的味道不是典型我的菜,還是從某些角度被擊中了。
一直在想,作為啟用網站後第一篇要來聊聊書的文章,到底要寫哪本好,哪本最能接近這個空間的定位。最近能讓我大腦感到有趣而想用力轉動思考的新書是所在多有,對《民主的價碼》、《人類憑什麼》、《雜訊》之類的,似乎都有很多話能說,但要回到內心,回到我自己,我想還是先挑些散文類好了。也算是回應自己這一年多來回到自我的練習。
而要說自我,作為一個同時帶了宋詞、台灣史讀物搭配蒸臉機與韓國面膜出國的留學生,老派少女這種概念,某種程度上也是切中我心吧。但會稱少女的,除了心態,通常都已不是少女。
好吧,以下真的要寫這本書了。
(點選圖片為Readmoo導購連結,點選書名文字為博客來導購連結)
就像讀林奕含時也覺得她的文字瑰麗如彩繪玻璃雕花窗,洪愛珠這本書的文字,我覺得正好像是大稻埕會出現的建築,有紅磚有洗石子,謹慎而講究華麗,一種老派的浪漫。小時候不懂迪化街的浪漫,成年以來倒是覺得偶爾浸淫一下這樣的氛圍,心裡豐富熱鬧許多也不錯——這大概就是我閱讀這本書的整體心情吧。
舒國治的序寫得漂亮,但最後他說到女孩家教和姻緣急不得,讓「女看官亦可自問」自己做不做得到急不得的哲學,還是惹得女看官我一陣被說教的不悅。幸好再往下翻,馬世芳的序寫兒時的魚丸湯,有不少療癒作用。
這本書有五個部分,老派少女,飲食與購物路線是第一部分,其他分別是不同類型的食物,以及專屬南洋的一部。寫滷肉、寫米苔目、寫茶食、寫年菜的功夫我都覺得相當精彩,但還是最鍾愛老派少女的部分。
書裡寫廚房、寫大稻埕,寫的是食物,是那些青草藥材、熟食攤販的味道,也寫的是人情,是家人,是三代女子。從討論一起逛街的外婆與媽媽喜歡的市場菜色,到早市餅舖阿姨一句「恁阿嬤閣佇咧無?人有好無?」——中藥、油蔥湯頭、甜餅的味道猶然清晰,百年大街卻已經走過了外婆與媽媽的時代。
母系家人的連結是一種很特別的力量,外婆、媽媽、與自己,也是閱讀這本書時除了飢餓感以外最為濃厚的複雜情緒。那是從生活中最基本而原始的角度建立起的連結,成長中相伴的時間、飲食、空間,以及作為「台灣女性」,所承受的連續卻又因世代演變著的期待。要美要能幹,要有頭家娘的氣勢又要有仔仔細細的廚藝,嚴格要求女兒卻又捨不得女兒苦,當然孫女就不一樣了,孫女是要來寵的。
最讓我心跳漏了拍的是,在〈粥事〉這篇中,作者回顧媽媽生前,自己曾做了一桌菜給病中的媽媽吃。她感嘆攜著孫女進城買燈籠、買香包的外婆到老都精神,但神似外婆的媽媽卻病了。當時媽媽瞇著眼問,冬瓜肉怎麼會的?女兒就回這麼一句,「學妳的。」
這本書並不推薦給思鄉的海外遊子閱讀,個人覺得回家再讀可能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否則,滷肉再怎麼上手,看到洪愛珠的描寫,就知道那和記憶裡的味道就是不一樣。否則,要到哪兒找摻著油蔥酥的切仔麵、黑白切、米苔目、甘蔗汁?
否則一回望家的味道,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