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滿月心得:計畫狂的生產力好夥伴

身為一個手寫與紙本愛好者,同時是每年都需要用各種手帳與記事本的重度計畫狂,一直以來其實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需要一個平板」這件事——為什麼不用筆電解決就好呢?不過,近來考慮到大量紙本所需要的空間、筆記搜尋功能等,終於在上個月購入了好友的二手iPad Air和Apple Pencil。

經過一個月的使用,必須說真是,太 值 得 了。

於是分享系女子我決定寫一篇iPad初心者的使用心得,分享一下關於我如何把它打造成一個適合我個性與需求的好夥伴。


首先免責一下,關於型號等等技術規格問題,我基本上真的很沒概念,不要問我。畢竟,我就是那種買3C產品優先看外表的傢伙,在進入Mac世界以前用的是瞎趴的粉紅色VAIO,購買理由是因為那個粉紅色很美,然後Sony嘛,感覺很可靠,而且鍵盤按起來很舒服,就這樣。當然,進入Mac世界也是類似的原因。高中的時候聽美術老師說當時的iPhone是如何的黃金比例、有多麽的美,還完全無法理解,但大學時代作為一個常常在溫州街咖啡店讀書寫字的「那種假掰文青」,耳濡目染就會覺得哇大家都用MacBook,背蓋發亮的蘋果真美,因此,在粉紅VAIO壽終正寢之後,在研究所時期進入了繼iPhone之後的蘋果深淵。

說到這個,日本友人曾經跟我說,他覺得台灣人都會說蘋果很有趣,他們都說Apple(請轉換為片假名式發音),不會叫人家りんご 。

好,總之,我和朋友買了她幾乎全新的iPad Air 2019,搭配的是Apple Pencil一代,以及聰穎鍵盤。型號和配件的搭配與選擇,其實可以直接從官網上比較,然後再在YouTube看一些分析影片,應該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了。以我非常有限的感知力而言,我想也是感覺不出近幾代iPad的差異,我只確定了我所需要用的生產力功能基本上沒有什麼差異,就覺得其他都不計較了。不好意思,真是沒有建設性的介紹。

順帶一提,一些基本功能以及推薦哪些App,我也是經過爬文和爬YT,還在IG看了很多 #iPad勉強法 之類的Hashtag,總結和嘗試出適合自己的模式。一個心得是,日本和韓國有非常多堪稱變態等級的iPad筆記術、手帳術等等教學,包括文具控們喜歡的Mild Liner螢光筆色號都有相當多貼文,真是令人愉悅不已,關於這些事情的心得之後也可以慢慢分享。英語世界也有很多,但是風格我比較沒那麼喜歡。台灣的話,數量就比較少,當然也有很多好看的,只是數量稍微有限,不知道是人口就是比較少還是我們不太流行唸書之類的事。

那麼,終於要進入正題。我打造適合自己的iPad第一步,是思考對我而言MacBook、iPhone、以及iPad各自的功能和意義是什麼。因為我不希望iPad只是一台螢幕大的手機或是輕便的電腦。想了一下,大概是這樣——

  • MacBook:處理絕大部分工作、作業的地方。
  • iPhone:秘書功能。社群媒體和聯絡人主要從這裡使用,其他諸如時間管理、新聞接收、行動支付、理財記帳、地圖與交通等。
  • iPad:生產力工具,筆記、看文獻、電子書閱讀、語言學習等。

至於視聽娛樂的部分,Spotify和YouTube之類的,就是隨喜,看心情。


有了這樣的設定以後,我就很坦然地試著開始把iPad打造成一個數位化的先進筆記本。

先期工程是硬體的設置。第一步呢,當然是貼類紙膜。Apple Pencil已經幾乎沒有延遲的問題,手寫起來雖然還是差紙本的手感那麼一點,但已經滿可以接受了,試寫的時候不禁讚嘆一下科技進步,為什麼我2021才在讚歎這種事呢。不過,我並沒有放棄我對紙本與手寫的愛好,只是出於收納與空間的考量,把手帳和紙本筆記電子化,電子書也可以替代一些想看但不想要實體收藏的書,順帶省一點錢。

其他配件的部分,我只買了筆套以及筆尖套,一整組,可以慢慢替換顏色的那種。目前還在觀望保護殼,因為近來的心頭好是丁香紫,又想要有筆槽,但是一直挑不到好看的,所以暫時以鍵盤充當保護殼使用,Apple Pencil也是磁吸在旁而已。


App的搭配可能是這篇分享的重點。為了打造生產力工具,我除了基於工作考量下載了Gmail以外,沒有安裝任何社群媒體應用程式,也把簡訊之類的功能封存,也就是說,只使用iPad的時候,除非有人寄E-Mail或打Face-Time來,或是我本人主動另外透過瀏覽器開啟(當然就是盡量避免),基本上沒辦法即時和外界溝通,可以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一個SNS-Free的狀態。我自己覺得堅持這一點對提升工作或學習效率的幫助是滿大的。

App的分類上,我每個頁面預設了不同的主題。最底下的預設列放了Gmail、日曆、瀏覽器、和幾個筆記軟體,它們分別承擔不同的功能與適合不同的時機。

而App的第一頁,姑且稱呼它為必要之惡(?),就是一些偶爾會用到、不用封存的Apple內建軟體。我也用了Widget放一些電量、外語每日一句之類沒有互動性的小東西,也沒有新聞,新聞用手機看。

第二頁就是我所有的筆記工具和檔案庫,除了已經置底的GoodNote5(這是我目前唯一的付費App)、Notion、以及內建的備忘錄等幾個之外,筆記工具們都放在這頁。另外,還有掃描工具Adobe Scan,以及「檔案」和Google Drive。總之就是一些用來寫字、做筆記、研讀文獻的道具們。

第三頁是學習頁。我放了各種語言的字典們、語言學習工具例如Duolingo、幾個德文學習App,另外也有Coursera之類的線上課程軟體。

然後第四頁是電子書頁面。有些人會有特別習慣使用或推薦的電子書軟體,不過我基本上就是全部常用的都有下載,博客來、Kobo、Readmoo、HyRead、Kindle、GooglePlay之類的,蘋果內建的也有保留。以現代台人而言我應該是閱讀量算大的人,這樣的使用方式目前來說沒有太大困擾,原則上就是看哪個通路買來的最便宜划算又方便就用那個看。當然每個功能和長處、或是適用的語言有點不同,這個部分和筆記、學習軟體一樣,可能都要另外再慢慢得出更完整的心得來分享。目前這樣的分頁方式,我覺得效果滿好的,順帶的自我感覺也會滿良好哈。

最後一頁就很恣意了,就是放視聽娛樂的部分。雖然用電腦追劇也是很舒適,但就是會有一些情形適合用平板來看,又不會像手機螢幕太小讓眼睛很辛苦。


按照這樣的分類,一個月經過我真心讚嘆科技對於我工作與學習效率的幫助。

首先,計畫狂很想稱讚手帳的部分。寫手帳最困擾的是常常是進度大落後或者寫了以後反悔,我個人,可能天蠍座的關係,就會很想要重新來過。電子手帳不僅可以找到免費又好看的模板下載,達成視覺上和手帳愛好者喜歡的手帳差不多的效果,也可以解決這個容易覺得自己大失敗的問題——洗掉頁面或是開新檔案就好了。雖然這樣可能很不誠實面對自己,不過這篇文章是沒有要檢討這件事,而且從10歲開始寫手帳的經驗來看,真的是開心比較重要,先不要太嚴苛對待自己好了。而電子手帳本身不是用打字的,還可以換各種顏色的筆和筆觸、放置貼紙、擬真紙膠帶,基本上可以九成五滿足我的手寫慾望。不過我還是有保有真實手寫一些東西的習慣,收藏一些美筆和美螢光筆、以及筆尖觸碰紙張的感覺畢竟是不一樣。

然後看文獻這點,對於一個研究者而言真的是太方便了。無盡的變換螢光筆顏色、在文獻上、投影片上亂畫和手寫筆記,實在可以說是非常快樂的事。回想起大學時代都會在影印店大量列印還裝訂、或是在德國時偶爾劃線欲勝過了墨水心痛感而與印表機相依為命,以達成一樣筆記效果的自己,有種發思古之幽情感。當然,複製貼上各種文字、圖片以及與電腦同步的功能,也是非常實際的提昇了不少工作效能。另外,手寫筆記也可以納入搜尋範圍這件事,實在也是很有幫助,又是一個可以讚嘆科技的點。

iPad可以作為電腦另一個螢幕使用也是讓我感到欣慰。我不知道哪裡來的留學生包袱,就是不好意思在住處買雙螢幕(儘管我都買了掃地機器人和氣炸鍋,大特價的時候啦),想說我只是一個寒窗苦讀的過客,應該冷靜一點。但雙螢幕真的是讓視野升級的好幫手,畢竟法律德文的書就長那樣,省去切換視窗的眼花撩亂或是切割視窗的壅擠感,提升了不少生產力。

至於語言學習和線上學習的部分,因為沒有社群媒體App的關係,如果每天撥出一點時間專注使用iPad,上一些線上課程、或是學一個新東西(例如玩Duolingo)的效果非常地好,以前手機沒辦法堅持的習慣,在這個月都滿好的維持著。


以上,大概是初心者使用一個月的心得。其實應該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手機或平板規劃成很適合自己個性與需求的樣子,這個過程本身也是滿有趣的。

至於具體的App,截至目前也是用得滿快樂的,就待多累積一些心得,日後有機會再分享吧。

回頭看了一下,這篇寫起來好像我是什麼很nerdy的古人穿越到了現代,說不定實際上也差不了太多啦。

廣告

iPad滿月心得:計畫狂的生產力好夥伴 有 “ 3 則留言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