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無聊日記》:穿越六十年的相似心得

今年是2021年,也就是說,伊丹十三的這本散文集是六十年前的作品。

《歐洲無聊日記》伊丹十三(1933-1997),2020年大田出版

歐洲無聊日記是伊丹十三在西班牙拍攝電影期間,所寫的一些生活隨筆。不是歐洲無聊,歐洲很有聊,而是寫無聊生活瑣事的日記。我看到網路上的書評說這是好看的臉書廢文集結,廢文高級酸。確實差不多是那樣的感覺。就是很樸實的描述一些歐洲的生活,不是崇洋媚外的那種,也不太像是現今YouTuber們呈現的形象,而是再日常而地面一點的隱性吐槽,或許這就是他所謂的無聊。寫了一些歐洲新奇的見聞,用一種平淡但是有意思的筆觸。我比較意外的是,沒想到六十年後這些日記還是可以跟無聊留學生的生活產生共鳴。翻一翻都會有「啊,對啊,就是這樣」的感覺。這世界真的是變化得相當激烈卻又有些不變的事情。

例如那時候想在歐洲生活自炊的日本人原來也會因為沒有薄的肉片而感到苦惱。我每每在電器大賣場(就是一種德國燦坤或德國全國電子那種概念的賣場)經過切肉機的時候,也會覬覦一下,但都因為覺得這項對於口腹之慾的投資太不合理而作罷。只是每到了吃厚片烤肉、火鍋、或是單純想在麵裡加點肉片的時候,又會反悔其實也沒有多不合理。好想要有薄得透光的肉片啊。我在超市肉鋪請店員切肉的時候,常常遇到他們說「這就是我的極限了」的情形。不是吧,怎麼會呢?這麼厚耶。

這本書大概就是寫一些這種無聊事,當然比我寫的有趣很多,而且作為一個六十年前的專欄連載,對於日本國內「打開視野」的效果和今日也是不可共量的。

中文版的封面寫著,「若讀此書能莞爾一笑,表示你喜歡玩真的,而且有些算是怪人」。啊,這也是沒錯。當初一看完,就覺得這本應該可以拿來寫一點字,因為就很像是我會看的書。本書的推薦序是新井一二三寫的,總之他很喜歡,說這本書是一種混合口語和書面語的混合,四十年來一直在他的書架上。

書裡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除了六十年前日本人也是很喜歡在自炊日常再現一些家鄉食物,還有對歐洲生活一些又褒又貶的複雜心情。他對巴黎的愛與讚嘆是很真實的,甚至有「何以巴黎如此美麗」這種篇章。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真心地覺得巴黎很美,但又矛盾地覺得日本人應該是非美不可的人種,日本怎麼會越來越多醜的元素呢?接著便認真分析這些醜的元素,包括電線桿上的貼紙一類。這種寫法真的非常接近意識的運作,讀來感到相當親切可愛。

對倫敦的喜愛和吐槽也是很有感染力。就算他再怎麼諷刺「紳士的樣子」,還是寫到了大英帝國的魅力。誰都知道大英帝國就是「那個樣子」,但哎唷,每次到了倫敦就是心情非常好。他愛義大利,這是很直接的,有一篇就叫做「我愛義大利」,雖然是基於風光明媚,不過人情也是一種整體氣氛。他說他的朋友大多是同志或是義大利人,因為他們才能理解一些邊緣而細膩的感受。剛好昨天我剛結束過去幾週的數場研討會,南歐、東歐或是南美的夥伴就是給人氣氛親切很多,畢竟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應該經歷很多高大上西歐國家土生土長的人難以想像的情緒感受。

他也說在歐洲的包裝和算錢都常常有點落漆。回想一些日常經驗,我實在總是訝異於一些我視為基礎日常的小事情其實並不是稀鬆平常的就可以擁有我想像的品質。但到了德國生活的第二年,我已經不會再對付了十歐鈔票以後店員使用計算機有什麼震撼之感。送貨員永遠分不出CHEN, CHAO, CHIEN也沒關係,收到貨就是萬幸。

共鳴是滿有趣,當然伊丹所見到的圈子,包括電影人之類的,完全不是無聊留學生有辦法參透的,我也不敢說我接觸的是學界,因為在一些可以歸類為歐洲學界活動的時候我腦袋常常一片空白或過分緊張,我可以拿來平鋪直述的經驗應該就是一般的大學生活和很日常的樣子,例如切厚片的超市肉舖。

在疫情期間讀這本書的心情也是頗為複雜。一邊覺得他吐槽的真是到位,一邊還是很想再去倫敦巴黎進行自己版本的吐槽。但無論怎麼說,這本書就是滿有味的,中間時常會覺得寫這個真的是無聊日記,但就是好看的無聊日記。

令人又愛又恨的歐洲啊。

好吧,也不只歐洲,雖然細節非常不同,但對台灣或是甚至日本的心情總括來說好像也差不多是又愛又恨。就是又愛又恨,對這些地方的情緒才顯得真實而立體吧。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