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一過,老城裡就有一股聖誕的味道開始蔓延,像Spotify的年度回顧一樣蠢蠢欲動,提醒人們歲末將至。說真的這算是一年之中我最喜歡德國的時節,姑且不論這個季節的死線總是格外地多,冷空氣、LED燈、專屬冬天的香味,用想的就可以得到一些快樂。

上一段的開頭用了老城這個詞,是想要和心裡一些閃閃發光的大城市做點區別。今天倫敦友人來訪,問說慕尼黑的人怎麼全都穿羽絨衣,不穿大衣?真的是機能為重的德國。而巴伐利亞的「巴味」又讓一切土氣更重,我內心對此不帶貶義,算是一個狀態陳述,就裡裡外外都有種對素樸的堅持,然後帶有一種「我就巴」的自傲。德國其他地區的人非常喜歡笑這個,不過巴伐利亞人就是穩穩的土豪氣場,依然相當做自己。人們說這裡是百萬人的鄉村,實在也是很貼切。
今年的冬季剛剛降臨,但依然是疫情嚴峻,近來確診數屢屢突破疫情開始以來的紀錄,疫苗覆蓋率卡在快七成左右,地鐵上的新聞說重症病房已滿,城內的氣氛微妙。雖然就是流感化,但那種在意又不在意之間,總叫人無所適從。
下午三點多,在葉子已經掉光的路旁,天也已經蓄勢待發地要轉黑,照理說這季節難免鬱悶,但基於疫情,個人是盡量待在家。面對前面說的那種無所適從的氣氛,事情辦完就趕快回家待著對我而言真的是一個不錯的解方。
天黑以後,在暖氣開的很強的房間裡,自己挑選香味點了融燭燈,開一些窗邊的星形小燈,泡上熱飲,放一些YouTube適合工作的背景音(就是一些會叫「冬季倫敦讀書氣氛」、「和東京夜景與柴火聲一起工作」、「Starbucks冬季選集」的影片),然後看字寫字,時不時期待都已經零度窗外要不要下個雪啊,喔,真的是身為宅女感到最棒的時刻,工作的效率也因而提升不少。

冬天是有自己的氣味的。在台灣的時候最多會追到聖誕彩妝這樣的流行,但在德國發現香氛、蠟燭、精油、乳液、沐浴乳洗髮精、護唇膏,全都有聖誕版本,到了十二月還可以有降臨倒數月曆。雖然從十二月一日就開始戳第一格,照理說十一月要張羅好這個東西,但基於我強烈的歐巴桑的心態,總是會想說那等十二月到了再買大特價的更加划算。在儀式感和省錢之間,常常需要告訴自己要忠於內心。
因為獨處時間更長,也有比較多的心力讀閒書,最近真是睡前一天一本,自我感覺來到了精神富翁的層級。比起木質調和果香可以搭配工作時段,我覺得點香草味的最適合在冬夜看一些散文什麼的,它的濃厚感有時還可以抵禦看到飲食文學時如履薄冰一觸即發的思鄉之心,小說的話要加一點薰衣草,大腦放鬆比較好切換情境,但最好是隨著書的內容換一下香氣。

有時候會想這樣的工作環境有沒有辦法複製回台灣。但台灣要是真的冷起來就太刺骨,人際網和工作網太綿密,聖誕節也沒有放假(嗯?),萬一出門還要認真穿衣服和化妝需要好好準備(嗯?),有點難想像可以用這樣的心態過冬,或許以後還是可以試試看吧。
寫這篇好像是要幫自己對德國的情感洗白,或是要說服自己隻身旅外的冬天也還是很不錯的,不知道人生還有幾次能這樣看著閣樓斜斜的窗景呢。
什麼呀,真的要2022了嗎?今年還有很多事想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