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腦打造與生產力提升運動(2023)

這個網站時不時會出現一些很不超然的文章,例如現在這篇。

雖然寫作者我本人最希望可以當超然的文藝女子,但就像小時候媽媽不准我唸外文系那樣,人生可能有很多身不由己或沒有本錢做的事(不過順帶一提,我前陣子聽了安藤忠雄的演講,主題是自己創造可能性)。

然而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提升生產力之類的也可以為自己創造一些渠道來做想做的事。我猜,在個人的時間管理和大腦管理狀態更好的時候,比較有時間有心情和有餘力追求大隱隱於市。

日本有各式各樣名為什麼什麼運動的標語,感覺總是在向前衝的樣子,常常覺得周遭的人真是努力啊。例如,我在書店看到了生活改善運動的書、在車站看到了癡漢撲滅運動的海報。受到了這樣的啟發,決定把這一兩年來自己漸漸在努力的方向之一:打造更多大腦和提升生產力,也命名為一種運動。而突然想要寫下來,是因為這幾個月來各種數位工具的進化速度有點太快,工作時常常感受到這個運動的重要性。

標題加上了2023,則是由於我感覺以這個世界變化的速度,每年都需要整理和更新一下,甚至每年更新可能已經是太長的間隔,我目前通常是月底reflexion的附近會順便檢驗一下有沒有什麼新的工具可以考慮或既有workflow有什麼需要調整的地方。希望我明年還可以堅持這個運動,並且找時間寫寫心得。

雖然資源大多集中在英語世界,我相信台灣或繁體中文世界應該也有很多人在進行類似的嘗試,以下只是一些很個人的心路紀錄。而我其實應該可以把一些東西視覺化變得更好理解,不過有點懶(?)畢竟目前只是想記錄記錄,因此附上一些連結,請有興趣延伸的讀者自行參閱。

index

一些基本想法和框架

A. 井井有條起來 (行事曆、GTD與筆記軟體)

B. 整合系統

B-1. 接收到整合:分散式大量資訊來源的匯流 (各種Reader→Readwise→Notion)

B-2. 整合工具:建立第二大腦生活和工作管理 (Notion)

C. 專業知識的第三大腦:卡片盒筆記與專業知識管理系統 (Obsidian)

結論(和一點免責聲明)

一些基本想法和框架

首先要強調的就是,既然是工具就是要順手,但每個人的順手不一樣,因此到底要用什麼app可能需要自己探索。不過這個探索的過程真的算是有趣(?)。順便補充,我開始研究這些有的沒的大概是兩年多,在此之前,從十歲左右就是一個非常熱愛手帳的人,所以對於時間管理與紀錄等很有興趣,而大概是在COVID期間大量人類在家工作時,開始覺得可以多用一點科技來輔助,更好地整合一直都在用的各種數位工具。

然後呢,這篇所謂的第二大腦和第三大腦和生產力提升,主要是要討論怎麼在資訊爆炸而且被各種社群媒體或通訊軟體追著跑的時代,利用這些工具,把事情變簡單,讓生活更有餘裕感、並且維持品質,這是我想練習的事情。我也還在練習。我日常還是看起來很忙,所以以下供參而已。不過,我自己覺得這套系統的建立與滾動式調整對我的生活幫助很大,可以更好的運用時間、甚至追蹤自己的身心健康,至少從忙得像狗升級為忙得像兔子?不是太好的比喻。

第三點是要講一下基本的框架。我本來有一些想法,不過今年看了以下這個影片以後覺得Ali說得很好:

他把生產力系統的需求分為三個層次:榮恩、妙麗、和鄧不利多。(不知道為什麼都是葛來分多的,但這部小說可能本來就是葛來分多世界觀。)雖然我選擇的app和他不一定相同,但是這個分層的基本思考滿像的,所以身為一個哈波迷就照單全收了。

榮恩層次是把事情organize起來,這是我以下寫的A.部分。這層次要做的事情是最基礎的時間管理,要把事情做完(這是生產力界的術語 GTD: get things done),讓人不要忘記什麼時候要開會、下禮拜有什麼死線、或是回家路上要記得買蛋如果買得到。

妙麗層次就是下一步了,這算是如何在這麼資訊爆炸到崩潰的時代收集並且整合這些資訊,看了一大堆書一大堆新聞上了一堆課聽了各種Podcast,至少要做到吸收,被問問題的時候可以馬上舉手回答。這會是以下的B.部分,並且再分為接收和整合兩個層次介紹。

最高層次是鄧不利多,連結。這會對應到我以下討論的最後一部分C.,是一個把已經有的知識相互連結、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層次。

Tiago Forte帶起的第二大腦打造界,又有一個術語是CODE ,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和表達(Express)。以下的流程也可以對應到這個順序,關於CODE和第二大腦的基本想法,再推薦一個Ali的影片。順帶一提,Ali Abdaal算是這幾年我少數不用兩倍速看的YouTuber,因為他本人講話真的好像就是兩倍速。(我看First Love和愛的迫降也大加速,好不需要的補充)

至於Tiago Forte本人,去年有在Talks at Google演講,有興趣也可以看看,但我覺得有點長。我自己是用Spotify當背景音Podcast聽:

關於基本想法,最後一點想要講的是,其實整個系統越簡單應該越有實用性,不然光是操作的成本就很高,偏麻煩。

A. 井井有條起來 (行事曆、GTD與筆記軟體)

井井有條起來算是基本功,但還是稍微寫一下。

【行事曆】
這時代可能許多人都有習慣的數位行事曆了,不然太容易忘記事情。個人認為行事曆的好處之一是還可以使用Time Block的概念,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時間管理大師。我自己是會把每天的基礎時間分配都先設定好,就是用一個偏美的白色類別,每日重複,可以當成背景,例如幾點到幾點是第一個工作block,幾點到幾點回信,幾點到幾點耍廢/吃飯,幾點到幾點做瑜伽和夜間保養等,雖然並不是每天都會照著做(或者說通常不會),但可以建立一個自己對於時間管理的基礎想像。然後具體的行程就是用有色的區塊在其上。這不僅可以用在工作或社交,也可以用在休息,例如某幾天或某些時段就是me Time,先block起來留給自己,在安排工作項目或約人的時候也比較不會忘記自己有這樣的需求。這些理念聽起來很理想但操作起來我自己也還在練習。

【to-do list】
除了行事曆以外,比較瑣碎的任務可能會需要一個待辦事項清單。我是用todoist,但基本上有很多很多選擇,蘋果內建提醒事項也是一種,反正重點是不要忘記就好。有些甚至可以用watch來操作,非常方便,但我自己覺得壓力有點太大先不要。

【筆記軟體】
關於到底要用什麼筆記軟體,可能還是要看是要做什麼筆記。個人經驗的話,如果是生活中隨意想到這種東西基本上用iPhone內建的備忘錄,善用資料夾功能的話實在是滿好用的又最直觀,而且馬上就可以打開用,並且在電腦iPad之類同步。但聽演講、開會、研討會或上課的時候我會用電腦版的Notion,針對這些類別先打造好模板的話(例如康乃爾筆記系統)就會滿方便的,也有助於進一步整理到Obsidian(詳下C.)。語言學習的我會開iPad使用GoodNotes5,因為我想手寫那些字,對我來說印象會更深一點,而且可以自己製作anki,需要的時候也有智慧學習的複習功能。他最近有了錄音功能,和Notability的差異又更小了,總之基本上就是喜歡什麼用什麼。分流不同app的原因也有順便分門別類地整理,因為個人覺得他們有根本上的性質差異。

B. 整合系統

以上算是基礎,可能是沒有數位化的時代也在做的事情,只是找個喜歡的數位工具把流程數位化而已。但接下來,我覺得這個流程算是因應資訊過載時代處理各種資訊一個滿不錯的舒緩設計,不要讓一切都擠成一團。

B-1. 接收到整合:分散式大量資訊來源的匯流 (各種Reader→Readwise→Notion)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新聞看網頁看書看什麼,可能都會有想要記下來的事情,或者,看到一些來不及看的東西,也會想要先暫存一下之後來看。這句話裡可以看到:整合highlight的需求、Read it later的需求。

這裡可以嘗試的一個關鍵App是:Readwise。先說,這不是免費,但也不會太貴,大概就是影音訂閱那種價格。如果找一些知名生產力YouTuber他們有比較長的免費試用連結,需要的人不妨找找看別錯過了。

Readwise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它可以整合你的閱讀器(或其app)裡標記的Highlight、自己存下來的Tweet、Medium上的Highlight、還有在Read it later app中紀錄的內容等等。實在是,有點太酷。

閱讀器輸入包括Kindle、Kobo都可以連結,不過Kindle限於美國版帳戶。更棒的是除了輸入,也可以輸出到Notion,系統會自動生成一個分門別類的重點整理庫。這個重點整理庫也可以在Readwise上看到。總之,用得徹底的話就再也不怕什麼東西看過但忘記在哪看到了。(至於實體書我會另外用筆記軟體紀錄再視需求整合。)

而且Readwise有個功能,每天可以複習之前標注的內容,也可以設定每天寄email到信箱很random的提醒這些內容。我自己是設定早上收信,有沒有看就不一定。但有時候早上一些瑣碎時間滑一下,也會被激勵到或有新的靈感,畢竟是自己挑過的重點。

至於Read it later的app有很多選項,其實Notion本身也可以(手機或者chrome擴充),不過我現在更喜歡把要讀的東西直接存到Readwise Reader。雖然這是付費使用Readwise後才有的功能(一個獨立的app),但它實在太太太好用了。可以把任何想要看的東西丟過去(官方推廣說詞:Reader can handle web articles, RSS feeds, email newsletters, Twitter lists, Twitter threads, PDFs, and EPUBs. The browser extension can even highlight the open web!),再一次在這個Reader上讀、畫線。

此外,我也有安裝Readwise的Chrome的擴充功能,瀏覽網頁時,基本上就是你想畫線的時候就可以畫線。

在Readwise Reader出現之前,我是用Instapaper(其他類似功能者例如Pocket、Cubox之類),Instapaper和Pocket都可以整合到Readwise。但如果是想參與的事情相關的網頁(例如活動、Call for Paper之類),我就會存到Notion的暫存頁面,然後每週找個時間把暫存連結們處理處理。
另外,想提到一個也可以整合到Readwise的app,但因為我沒有換app store地區所以還沒有使用過,是個叫做Airr的Podcast播放器。他神奇之處就是可以把Podcast內容做筆記(會先自己轉換成講稿),並可以進一步連結到Readwise。聽起來非常神奇。

總之,透過各種資料來源的capture,讓他們匯流到Readwise,再進一步輸出到Notion融合生活和工作管理(如果覺得有必要),這個流程算是我個人覺得很可以因應資訊爆炸時代困擾的設計:包括一大堆東西想看沒空就再也沒看的困擾、以及看過就忘了的困擾。

B-2. 整合工具:建立第二大腦生活和工作管理 (Notion)

Notion目前算是一個很被稱讚的第二大腦打造工具,在使用大概兩年的期間,我算是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模板、確認需求更新框架和範本等等,我覺得對我而言也是一個滿動態的自我了解過程,會認識到什麼東西是我需要靠一個工具性的自律框架來進行、什麼有趣的東西記錄下來我會覺得很開心等等。

【專案與工作管理】
Notion有團隊合作的功能,不過我自己是沒有使用。但光是個人的工作管理,我覺得就有很多可發揮之處。工作進度追蹤、期限管理、資料庫管理、連結管理、檔案管理等等,約莫全部都可以用Notion完成。

另外,Notion也是很不錯的筆記軟體選項,我自己是會針對不同類型的需求(研討會、工作會議等),調整適當的模板,每次都可以一鍵生成,並且把相關的資料和連結以及自己做的初步研究或預計提問寫進去,並且在需要時使用康乃爾筆記模板,在做筆記時把自己的點子和未來待辦也都加入。

【生活管理】
不管是不是業配,確實有很多人在用notion做生活管理,中文世界也有出一些相關書籍。因為他各式各樣的表格、模板、以及由自己打造的特性,可以創造出非常多可能。除了用在工作管理,健康追蹤、財務管理、筆記、旅行計劃、通訊錄暨人脈管理等等也都可以設計自己需要的頁面來用。我個人是覺得除了畫面偏美以外,各種database的不同可視化功能對於不同面向的生活管理很有應用可能性,簡單說就是要用來記錄什麼好像都行。

【日記】
如果想要吾日三省吾身,Notion也很適合打造一個日記系統模版來每日紀錄,雖然手寫有時更有感覺,但就算隨身攜帶日記本和筆,也不總是有機會好好坐下來寫,而Notion手機版可以補足這個缺陷,並且可以用一些非常個人化的特殊欄位,例如心情幾顆星、感謝的事、每日必須之健康/生活/人際等提醒自己再忙也不可偏廢的欄位、小確幸紀錄、當日新聞紀錄、想顯化的事、還有習慣追蹤。當然,也可以很方便的加入照片作為當日日記的封面。而在檢視時,更可以用不同的可視化方式,設計一些filter,就能看到當天有打電話回家或睡飽和心情好不好有沒有相關,或是世界發生一些討厭的大事時自己會去買抹茶冰淇淋。除了日記以外,Notion也可以打造月份和年度的計畫和反思系統。

也補充一下中文的教學:

然後,必須提到的是,NotionAI可以說是2023年的明星之一。他不是ChatGPT那種對話式的AI,但可以對他下指令,就可以完成許多任務,例如產生點子、產生社群媒體貼文(包括hashtag)、翻譯、improve writing、make it longer、summarize、change tones之類的。當然和其他AI一樣,如果是專業事項,目前還沒辦法非常準確,但至少已經算是可以省下不少助理工。如果要生成不涉及對錯問題的文案則是非常便利。不過免費版只有二十個指令可以下,我因為覺得相當好用就課金下去,目前是覺得很值得。

C. 專業知識的第三大腦:卡片盒筆記與專業知識管理系統 (Obsidian)

第三大腦是我自己亂講的。但我在開始使用Notion作為知識管理系統一陣子以後,覺得自己應該需要另一套系統,專門處理專業上的知識,Notion可以留給生活、夢想(如果有的話)、以及工作行政事項管理。於是我尋尋覓覓適合做為第三大腦的工具,近來覺得Obsidian不錯。中文是黑曜石。

Obsidian算是一個筆記軟體,最強的功能是「連結」,而檔案是以markdown的格式儲存。連結的意思是,在不同的筆記之間出現重複的概念或有關之處,這些筆記可以串連起來。其中,個人最愛的功能就是連結的視覺化,他會把所有筆記的關鍵字整合起來畫成圖,顯示出不同筆記和概念之間的連結。他甚至有一個魔法棒圖示,點下去會以筆記建立的次序顯示筆記之間的關聯圖,可以看見自己歷來建立的這些知識是如何漸漸建立起來的,個人覺得這個功能有點感人(?)。

很多人會用這款軟體來打造數位化的卡片盒筆記。卡片盒筆記的概念來自Luhmann,一個筆者正在進行相關讀書會(與卡片盒無關)的德國學者,中文世界已經翻譯了一些相關的書籍,總之最核心的概念就是重視筆記之間的連結。這些筆記不是獨立而散狀的,他們是相互連結的。那麼,如同前述,這種連結的概念在Obsidian上可以獲得很好的實踐,而且顯然會比紙本時代一張一張的卡片更好檢索與回顧。(也有人用notion做這件事,總之,看個人喜歡什麼就用什麼)

也就是說,透過這個工具,可以將自己的知識更進一步整理而形成一個系統(甚至可以看到這個系統裡的元素如何互相關聯)。參考卡片盒筆記的基礎概念,我自己目前建立(但也還在摸索,這是個運動anyway,一切都是動態的、還會改進的)的資料夾層次是:

0 Basics :存放一些基本的template啊語法之類的瑣碎東西。

1 Idea Note:專業上相關的靈光一閃。有時候只有標題也沒關係。有空可以回來看看說不定會又被靈感打到。

2 Reading Note:這是看學術文獻時隨手記錄的,每個筆記檔案的標題是文獻標題。至於摘要或記錄本身可能也來自其他AI工具。這個層次的資訊都還只是收集階段。不過如果有特定問題或想法也會標注起來。

3 Topic Note:這是已經一個特定研究主題時做的筆記,例如今天我想知道德國的硬水如何讓人掉頭髮(我沒有這個頁面,只是舉例),就開一個頁面專門收集相關的資料。在其他場合紀錄的筆記也是收集的範圍。

4 My Topic Note:這個是由第三層次脫胎而成的,針對一個主題,我「自己」覺得他可以被分析和思考的框架如何,就會寫在這兒。

5 My Output:這是一些已經產出的想法或段落,可能是已經發表的文章或已經投稿的摘要等等,也回頭記錄在這裡,因為Obsidian的關鍵字連結功能可以讓我知道這些產出和我原有的知識體系是如何連結的。這可能有助於長期累積自己的知識體系,應該吧。

不過,Obsidian需要一點時間上手,由於這篇文章並沒有要進行教學,大家可以自行查閱相關的影片。例如:

這個系列算是我的最愛,淺顯易懂手把手教學。
如果要看中文的話也是有一些資源。

目前我自己使用還沒有很安心的解方的部分是,目前我的Obsidian筆記是用英文為主,但工作上還需要用到其他語言,看起來有點雜(?),也會削弱連結的可用性,因為我(目前)不會在每個關鍵概念後面都附註其他語言,這會使得反向連結的功能和一次檢視所有相關筆記的功能有點弱化。不過這可能是因為我的研究領域似乎無可避免會需要不同語言,大概不是太普遍的困擾。但我內心有點困惑,初步是覺得,或許就是如果是真的很在地性的主題(例如我不想開個檔案寫Judgment 111-Hsien-Pan-13),就用另個語言來做筆記,因為這些東西在我真正的大腦裡應該也是主要以其他的語言存在。但這無法解決連結弱化的問題,希望以後系統可以進化到不同語言的同義字可以被連結,感覺有機會?

總而言之,我覺得把專業知識管理系統分出來以後,我原有的第二大腦系統乘載壓力就不會那麼大(?),雖然有時候不是那麼好區分,但這種分攤方式對我來說滿舒服的,我不想把生活管理、看閒書、旅遊與習慣追蹤等等的筆記,和收集學術素材準備寫paper的資料庫混在一起,心態上會影響我的work-life balance。而且看Obsidian的時候會覺得,哇原來我不總是在瞎忙,也是有專業知識的(?)。但第三大腦有沒有必要實在是見仁見智,看自己工作的性質為何,當然整個數位生產力系統有沒有必要也是見仁見智,也可以拋下一切過更自由的生活(?),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生活方式吧我猜。

結論(和一點免責聲明)

以上,感覺也是寫了很多廢話,但總歸就是,很多工具可以讓生活和工作流程更順暢,節省時間拿來做更想做的事或者休息,然後工具就選自己喜歡的。

如果好好打造一套系統,看起來好像活得很用力很累,但個人生活型態如果有需要的話,可能長期來看是省力滿多的,並且提升效率。

不過,讓這一切數位化的另一面就是資安和隱私問題,本文完全無法保證以上談到的app不會有資料侵害的疑慮,這點可能也是需要稍微注意的。而且,越集中的資訊儲存,出問題的時候可能產生的損害就越大。雖然有點意識的話就不太可能把真的敏感資訊紀錄在這些平台,但是光是靠各種紀錄,就可以很立體的剖析這個人了。

總之,雖然這篇文章好像貼了很多像是成功學的影片which are小時候在書店看書最不想接近的一塊,不過生產力提升系統終究是一些程序與工具,而不是一套特定的價值觀(當然也不一定,因為有些人把生產力視為目的,但我自己是當成手段),可能幫助個人在這種時代有知識管理或時間管理需求時好過一些,更有餘裕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是這就是用來追求想做的事的方式。希望以上一些有的沒的介紹可以給需要的人一點靈感。

最後一點小補充,雖然英語世界的各種資源最為豐富,但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例如設計notion模板或者行事曆排版等,我自己還是很在意這些東西有沒有符合自己喜歡的美感,所以還是會參考一些日本資源,最後做出自己喜歡的樣子,尤其是notion,比起英語資源的花花世界,日本人設計的模板真的可以讓我心曠神怡。但這種事很個人,例如前面提到的Ali,他就說fantastical calendar非常美。我考慮過這款app的實用性,看起來功能是真的很不錯,還可以整合Google和Apple,但我內心沒辦法讓他的圖示使用的顏色出現在我手機、電腦等桌面,目前還是使用Google Calendar把各種類別的block都調成淡色系。不過,或許哪天會有新的想法也不一定。我覺得一直嘗試這些本身就滿有趣的,雖然最終還是想要建立穩定的系統,但在這個時代,穩定大概是一種奢侈的快樂吧。

附上fantastical calendar的推廣影片(幸好影片縮圖沒有他的圖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參考:

廣告

一點原子調整

最近做了一些生活上的小改變。例如,如果眼尖(好像不用很尖)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我把網站改版了,沒發現也沒關係,反正我改版了。雖然應該沒人在乎,不過想記錄一下:

1.這樣那樣地調整了個人網站,也就是這裡(如果你不是只從信箱閱讀的訂閱者)。

算是選了一個偏復古的基底,像是小時候某時段的無名,佈景主題甚至叫2012(也就是電影裡會淹大水的那個十一年前)。用無名的時代我也是一直換樣式還自己改語法幹嘛的,總之這種看久了就想換的習性看來是從十幾歲延續到了現在(對樣式而已,強調一下)。日前本來因為一些付費功能的考量等等想要搬家,但想來想去覺得我還是在自己的堡壘寫字就好,如果使用一些有社群和推播功能的寫作平台,我內心會有很多恐懼感。我好像就是比較喜歡寫了留著,然後哪天有緣人看到,甚至訂閱,感覺很珍貴。除了版面,標題改了改,變得更直白,分類也做了一點更動,我決定要把法律部分抽離,這裡就快樂寫字,法普的文章留在其他網站刊登。

2.買了新Kindle,Paperwhite 5,還是綠的,官方名稱是龍舌蘭綠。

Paperwhite5在2021年上市,可以自動調節光線的功能其實滿有感的,而2023年2月推出了外殼是藍色和綠色的版本。我的舊版Kindle壞了,當年Prime Day大特價購入的Paperwhite 3也是伴我度過一些很好的時光。不過我同時也有用Kobo,分流讀不同的書,有機會再來分享。但最近因為大學WiFi壞掉,造成閱讀器無法更新,也是頗為困擾。WiFi壞掉可以讓人發現平常有多仰賴它生活。

3.進行講話時同一句話不要混雜多種語言的個人運動(好長的名字)。

但樓上2.這種大家都只用外文單字的專有名詞不算,不確定中文是什麼的字也不算,不然說出「我都去宜家吃肉丸」也很恐怖,是想怎樣。我自己聽到大混雜的語句時,會覺得煩躁,不過這幾個月來發現自己講話也越來越嚴重,所以決定戒除這種事。尤其是發語詞感嘆詞,講中文的時候一直在那邊Also(德文的那個also)、you know、何が、えーと、あのー之類的,過多的話感覺很討人厭(個人感想,但如果有追求洋派感需求者可能也是個技巧?)。順帶一提,Kindle沒有中文名字欸,維基的中文頁面也叫Kindle,英文頁面則是Amazon Kindle。

4. 冰箱要有冰淇淋。

略突兀的一項生活調整。但我覺得這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如果還要出去買就沒有這種熱熱喝快快好的效果。前陣子因為校門口的商店有自助結帳,而住處隔壁的沒有,熱愛自助結帳的我就進行了一個從校門口買冰淇淋挑戰走回家不融化的活動,這件事的難度隨著月份的更迭自動增加中,最近快要到了臨界點,我想是時候放棄這個活動了,一次去超市囤個夠比較實在。

5. 每天都要出門。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不一定要社交但是要出門,其實這對心底很宅的人已經很挑戰。雖然在家裡很舒服、工作效率很高,但還是發現出門還是對身心健康都很值得,尤其我也不是一直都在這個城市生活,實在要活在當下多感受一點這城市的樣子、路人的穿搭、空氣中的濕度與氣味。

以上,標題取為原子調整只是想借用一下原子習慣裡用原子這個詞的概念,一方面說明是微小的、一方面說明它背後牽涉更大的系統。其實我生活中應該有更多需要調整的事,但以上五項對於個人提振心情滿有幫助的。

最後附上本篇寫作時的背景音樂,作爲本篇素樸紀錄的takeaway,我覺得很有新生活運動的清新感覺。但話說回來,takeaway的中文應該要翻做什麼?總不會說讓我把這首歌當成本篇文章的外帶吧?

無法運作的日子

有時候會遇上整個人無法運作的日子,像是電池被拿起來那種感覺。現在正在打字的我算是拋棄了今天的行事曆,決定來嘗試用寫字恢復一些能量。

在自己的領域裡,如果前面有一些很好很好的人的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長大以後,已經不會像小時候寫作文那樣說著想成為誰誰誰那樣的人,做一樣的事。然而,知道「有那樣的人,在那樣的努力著」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能量來源。

當然不會每天想到這事,但就像一盞黃光路燈,穩穩地在那,每夜持續點亮著一些什麼、並且帶來安全感,而夜裡徘徊的人們偶爾也可以抬頭看看,提醒自己要在自己的路上,知道想堅持什麼,然後溫柔堅定,安靜地好好耕耘。

這天覺得自己心裡的燈熄了一盞。世上(這次特定一點,島上)有好多很難想像的事會突然發生。不過,再仔細想想,也許燈不會熄,而是成為了一種恆亮的存在。

那麼,是不是得到一些能量繼續運作了呢。

在日本做指甲

在德國做指甲的文章有了續集,算是一年半前沒有想到的發展。但人生各種事情都滿難說的,第一次在慕尼黑做完指甲的隔天,我在亞洲超市發現了非常貴的冷藏鯛魚燒,因為太想吃,只好無視價錢買下去。而這次,也是第一次在東京做完指甲隔天,返家路上經過一家正在販賣期間限定櫻花口味的鯛魚燒,大約是台灣三顆超商茶葉蛋的價格(一般的,不是所長茶葉蛋),也還是因為太想吃,就排了五分鐘左右,買了兩個。

我始終沒有理解櫻花口味是什麼味道,無論什麼產品都是。但看見星巴克出了櫻花限定抹茶星冰樂就會買、豬排店有櫻花口味可樂餅也會點,可能是一種魔力或者信仰,除了色澤讓人心情好之外,從來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

我不是故意要岔開話題的,因為這次的指甲也做了櫻花相關的樣式。這是從店家在hotpepper上提供的樣式裡選出來的,做期間精選的既有樣式會比較便宜。確實是沒有很貴,就和台灣做起來價格差不多。

卸甲的過程滿精緻的,畢竟如果有讀上一篇的讀者可能會記得,我在德國修型時流了血,還被稱讚細皮嫩肉。我在東京是不可能被稱讚細皮嫩肉的,當路上見到的生理女性八成都有在追求細皮嫩肉的時候,就會覺得做個大概、順其自然就好。

整個流程大概七十分鐘就結束了,包括卸甲和保養,有點意外,效率真是非常高,技術當然也很好,成品頗滿意,是暈染的櫻花、跳色半透明的春綠葉子色。不愧是女子力大國。

我前往的路上惡補了一下與美甲相關的日文單字,同行的我妹也幫我提示了一些會問的問題,要先準備好答案,例如要不要換色、跳色的順序、兩手要不要一樣等等。我在腦海裡準備好答案,好像面試一樣。過程除了必要事項的溝通以外,算是沒有閒聊,美甲師一直很認真面對我的手指,要換手或如何時都會說一下「すみません」。

這種一直說不好意思和道歉的文化真是根深蒂固,從德國來的前幾天有點受寵若驚,雖然顯然也不是寵,就只是一種習慣,害怕給他人添麻煩。上週看了相葉雅紀在節目上協助流浪狗的過程中,因為狗狗很緊張,大家也一直對著狗狗道歉。但是我腦海裡浮現了前幾天台灣新聞上人們對死去的狒狒鞠躬的照片,一時也是很難說什麼。

說起來好像一直在抱怨德國,但我還是覺得我未完待續的德國經驗對我幫助很大,殺不死你的都會使你更堅強。或許是個登大人的概念,學會應付生活中各種非常基礎的困難,包括在台灣總是有人幫忙的事(例如修理馬桶)、以及沒想過會出錯的事情(例如被要求強制執行我沒有居住事實的地址的廣電費以及居留證被寄丟)。

如果不是在德國住了幾年才來到日本過個水,應該沒有辦法像現在一樣努力工作知足常樂,覺得有什麼問題就去隔壁全家買一下食物或網購符合個人美感的東西療癒自己,這些都是德國生活難以達成的。有點像是從馬斯洛金字塔底層用力跳著追求自我實現到向上站了兩階的感覺。初來乍到的手續當然是到處都滿麻煩的,因為洗錢防制變嚴格,最近外國人要在日本銀行開戶非常困難,討論到相關經過時,每個日本友人都說你也太辛苦了吧,但我總覺得真的很還好,非常還好,而且已經解決了,更何況每個發現難以承辦的銀行人員都會跟我道歉,畢竟當年也是在德國花了三個月才能順利使用帳戶,因為慕尼黑的銀行人員把我護照印錯頁(不太知道還有哪一頁適合印),出錯了也沒通知,我等了六週預定期限經過後(因為他們像各機關一樣地表明「中間不要問」),沒有收到通知去問了才知道不妙,一切從頭來過,也從沒有人跟我表示不好意思哪裡出了錯。

不過,其實行政方面的各種問題就算了(也不是真的算了),但真正感到痛苦的可能還是種種負面經驗累積下來的種族問題。不討論生活中幽微的部分、也不討論車站青少年的ching chang chong,光是回想一些具體的肢體或言語攻擊事件經歷就覺得哀傷。如果神經細膩又習慣往心裡去的人,一個人在德國生活可能會滿辛苦的,真是花了滿久才練習有好過一些。不過經驗和感受都是很個人的事,還是有許多人有很好的經驗。

有個非常好的問題是「這麼討厭德國為什麼還要去」,真是常常聽到在德台灣友人之間在討論並自我剖析這個問題。我個人算是有一點初步的答案,就是德國法律還是有很多我很想學習的部分、也可以更近地接觸歐盟法,而且我很喜歡我的教授,覺得他是有趣的天才。這是有意的部分。意外的收穫可能就是學會了更多作為一個人類的技能。當然還有遇到許多好的人。

近期在東京參加的許多會議,或許也是領域的關係,女性最多的一次大約也只有三成,大部分的會議日本人部分就是清一色男性。另外,前陣子參與了跨國伴侶居留權問題的法庭觀察活動,覺得還是有各式各樣的法制問題有待解決。而日前日本host professor送我一本書,他說看完你就會知道我們的民主多麽空洞。

客觀來說,反正哪兒都是有好有不好、有喜歡有不喜歡的地方。個人經驗也會決定主觀感覺。近來覺得,可以多看看其他地方的狀況,從中學習,也是很不錯(這是否榮登本部落格隨筆系列史上最不超然的一句話)。尤其去年開始在歐洲大陸上旅經不少國家,覺得我還是喜歡歐洲的很多其他地方和很多事物的。

常常也會看到留日的前輩或同儕抱怨日本,但我只是個過客,還沈浸在半夜有便利商店、有做不完的新體驗(甚至看到了伊東豐雄和大谷翔平(不同場合)(毫無必要的補充))、吃不完的美食、以及走一走就有松本清或可以看到晴空塔等等觀光客等級的快樂感中,可能就是類似交換生的心情。尤其是知道不久後就又要離開,有期限的事情約莫又是會更想好好把握。然後呢,調整心態回到歐洲,或許也能更立體而明確吧。並且也必須承認,是慕尼黑的生活經驗形塑現在的自己、和外人看來的某些價值。儘管我可能只是想嘗試看看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前陣子很老派地想起日劇的名言,東京不是實現夢想的地方,東京是讓人忘記自己沒有實現夢想的地方。走在路上常常覺得人真的好多、世界真的好大、每棟大樓的每個窗戶裡都有好多故事、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好多好多,還真是一不小心就會迷路。四月作為日本人新生活開始的季節,剛剛才有朋友傳訊來說他的夢想實現了,正要開始新工作。哎,還是有人記得要實現夢想的吧。

今年櫻花季大多數的日子都下著雨,雖然很多人覺得遺憾,但含蓄內斂壓抑的美感似乎更加強烈。看看手機裡的自動回顧,慕尼黑奧林公園的櫻花,好像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自在氣氛。

啊啊,最近的我,是指尖也有櫻花的我了,真不錯。

阿布達比和浦島太郎

從手機撿出一些路上寫的字。

人生第一次來到阿布達比轉機。就像杜拜是整排的阿聯酋,這裡是阿提哈德的大本營。

我感覺杜拜機場還是再浮華一些,雖然兩個城市沒有相隔太遠(真不精確的說法),但氣場不盡相同,不過都有一種想要盡可能氣派豪華有排場的氣勢,換句話說就是有錢是老大的氣勢。

我實在是沒有很習慣這種感覺,還是比較喜歡曖曖內含光派的,要不精緻典雅、要不就清爽一點那種。

不過這裡的躺椅似乎比杜拜好搶。我得到一個好位子,工作了一下,接著看起電子書,耳朵裡的動力火車用力想跳上車子離開傷心的台北。

忠孝東路大概走了81遍時,隔壁來了一位阿布達比阿嬤,請我幫忙設定(全是阿拉伯文的)手機、連上wifi。解決問題後,阿嬤一直說thank you little sweetheart,還撕了一張紙,是她印了一大堆機票資料的最後一張,倒給我一些她正在吃的堅果,然後開始跟我大聊天。

堅果很像我養倉鼠時的飼料,但還滿好吃的,吃陌生人的食物實在不太合理(善意警語),不過因為是個熱情阿嬤而且包裝顯然是在隔壁商店買來她剛打開也正在吃,盛情難卻。

她說她是要去旅遊,我看起來人很好、好像很會使用電子產品(大錯特錯),所以找我幫忙,從哪裡來,要去哪裡,一個人飛這麼遠好辛苦啊,現在的年輕女生好勇敢啊,亞洲女生要加油啊,希望未來去哪裡都一切順利。

大概是因為這樣的小對話,讓我覺得阿布達比機場也滿可愛的吧。總歸是這樣,喜不喜歡一個地方,好像百分之八十是因為共處的人。

在台北的居酒屋用吸管戳著玻璃杯裡的冰塊轉動,喀啦喀啦,聽對坐的朋友講一些稱讚新加坡和發表對台灣房貸意見的話題,內心不禁浮出一些複雜的字幕。

但沒有跟著這裡時間軸的浦島太郎是我自己。每塊陸地的經驗值彷彿是分開累計的,我在這座島上仍停在幾年前的數值,只能這樣微笑看著好友走進其他關卡和不同的風景。

儘管沒有計畫登入某些遊戲,但抱著寶盒回到岸上時,終究是會被環境密切的提醒,多少人都在那裡。買哪裡,幾克拉,哪家婚紗,辦哪裡,預產期什麼生肖什麼星座,哪個月中,然後可以想像一兩年後會換一波下一階段的問題。

誒,要不要打開盒子呢?

但往西飛,再往東飛,這些浦島太郎形狀的焦慮,去國三日,大抵煙消雲散。

《人權的條件》與靈魂拷問

十一月,氣溫攝氏三十度,我窩在阿嬤家的沙發上看《人權的條件:定義「危害人類罪」與「種族滅絕罪」的關鍵人物》這本書。因為真的很熱,時不時會喝一兩口手搖杯裡去冰的綠茶。(這個句子光是寫出來就覺得好台灣。)這是一本已經放在我書架上一陣子的書,遲遲沒讀是因為它的厚度超過六百頁,但我是一個喜歡一口氣看完一本書的人,所以需要找完整的時段讀它。尋尋覓覓,就是現在了。

如果只看中文標題,會覺得這是一本非常hardcore、可能在討論理論的書,但並不是。開始看幾頁以後我就覺得,這不是預想的那種嚴肅的書,而是說故事的書,而且,也太好看了吧。但我終究是一個唸法律的人,所以可能不要太相信我對於嚴肅不嚴肅的判斷。

作者沙茲(Sands)是知名的人權律師、倫敦學院大學法學教授,這本書討論的是他對於一段圍繞著幾個人、一段時期、一些主要地點、一場大審的歷史探索過程,探索的對象包括他自己的外祖父、提出「危害人類罪」的勞特派特(Lauterpacht)、與提出「種族滅絕罪」的萊姆金(Lemkin),還有法朗克(Frank),就是希特勒的律師,後來代表希特勒統治納粹佔領的波蘭的法朗克、紐倫堡大審的被告法朗克。這些人的交集除了書名提及的概念以外,還在於他們都與利維夫(Lviv)這個城市有些淵源。

我向來覺得一直附上原文很重要卻有一點干擾閱讀,然而不附上原文又會像下一段那樣:有時候實在不禁覺得地名們不要翻成中文會不會比較好理解呢?光是記憶就有點困擾。不過閱讀這本書過程有更多其他縈繞心頭的困擾,認真讀下去以後這個小煩惱就先擱置。)

當前的利維夫位於烏克蘭西部,是加利西亞地區(東歐那個加利西亞)的重要都市。這本書原著於2016年,中譯版為2020年,儘管提及了這塊地區與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領土爭議有關,這些時刻也還無法知道利維夫在2022年春天開始會在戰爭中遭到俄軍強力的轟炸。同年11月14日,來自台灣的志願軍曾聖光的告別式也在這個城市的教堂舉行。在此之前,回溯兩百年左右,在十九世紀,這座城市的名字是倫貝格,位於奧匈帝國邊陲。一戰後倫貝格成為新獨立的波蘭的一部分,更名為洛夫(這個翻譯和詩人洛夫名字一樣)。二戰開始後,洛夫遭蘇聯佔領,改稱利沃夫。1941年德國突然佔領了利沃夫,設為波蘭大總督府加西利亞地區首府,復名為倫貝格。1944年夏天紅軍打敗納粹,倫貝格成為烏克蘭的一部分,改名為利維夫。直到現在,這篇文章寫作的當下仍是。

利維夫的歷史在本書的一開始就被揭露。接著,作者本身的經歷,他的探索,把讀者帶進了這段歷史。只是,光是利維夫兩百年來的政權更迭經歷,讀來就讓人心情來到另一個層次,對我來說是下降的,不是負面的意思,而是多了些厚度與複雜度,彷彿踩在一塊木製地板上時你知道下面還有層層疊疊的故事,但一次是無法看清的,只能聽見踩下的那個聲音。在同一個地點,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時間裡,這裡住的各式各樣的人,經歷了組成與國籍更迭,會有什麼樣的經歷呢?他們的日常與非日常是什麼樣子的?不同代的感受是什麼?現在看得到的又是什麼呢?

不太能用喜歡這個詞,但我對於政權某程度因為戰爭割讓或佔領等被迫不斷更迭的地方總是很感興趣的,尤其是近代以後的。理由可能其實很明顯,但我自己倒是很久以後才意識到。2017年第一次去現在法國的亞爾薩斯的時候,從史特拉斯堡開始,覺得我很喜歡(還是用了)這個區域,原因絕對不是食物有一點德,也不只是很美,而更是覺得這個區域經歷了法德法德法德法的統治(極不精確的說法,稍微精確一點點是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法國、普魯士、法國、納粹德國、法國),呈現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氛圍,那些痕跡可以在語言、文字、食物、建築、路名、景點、人的言談之中可以找到一點點線索,然後就會想,是什麼讓他們成為現在的樣子呢,不同年紀的人又是怎麼想這件事的呢。上個月又去了一次,還是覺得相當喜歡,可能跟旅伴也有關係,而且是真的很美。雖然舉的是亞爾薩斯當例子,但這些原因實在也呼應了為何我真的頗喜歡去德國以東的國家旅遊。有時候也會覺得,比起吃老本,一些東歐國家他們面對的各類遺產某個角度來看是更加複雜的,往前走的門檻是更高的,旅行者可以在當地感受一下他們打算怎麼往前走。

就像這個網誌之前談到的很多書一樣,我還是沒有打算爆太多本書內容的雷。當然是可以簡單說一個不需要閱讀本書也可以做出的區辨:危害人類罪和種族滅絕罪的差異在於,前者關注個人,消滅大量個人的行為,而後者關注的是針對特定群體的殺戮行為。提出這兩個概念的兩位法學者,他們的想法、經歷和這些概念的提出在書中以一種非常精彩的方式立體地串連在一起。而作者外祖父的故事,也隨著作者抽絲剝繭地筆調漸漸交會其中。

這是一個像偵探辦案的過程,卻也是充滿細緻情緒的故事。書裡有很多不同時代的地圖,本書的原名其實是East West Street,講的是地圖上可見的一條東西走向大街,大街意外地串連了一些歷史。衷心覺得這個名字很棒。而如同看各種與二戰相關的書籍或展覽,看到很多部分都會有靈魂震動的感覺。應該不是我靈魂太容易震動,但這次的方式與層面好像不太一樣。

也許是當前世界局勢的關係,讀到誰在1941、1942年突破難關逃往巴黎時,真的是會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但再讀幾頁就會知道他的親友們最後都沒有辦法離開。這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完完全全是以一個活在二十一世紀、擁有關於二十世紀歷史基本常識的後見之明在閱讀。活在1940年的人就算看著猶太人如何被迫害、處境如何惡化,也不會知道即將到來的日子直至1945年會發生多麽可怕的事。當然沒辦法說什麼是最好的選項,但是要開展爾後的一切,關鍵似乎是活下來,做能做的事,然後也想起作者提及外祖父的屋裡似乎總是有一股低沉的哀傷,儘管他們隻字未提。另一個關鍵就是留下紀錄,各式各樣的紀錄。也許很多年後,也會有人用這樣抽絲剝繭挖掘歷史連成故事的方式寫一本書,也許那時他們也會像這本書一樣地寫著,在世界越來越黑暗的時候,日常生活和愛情照常運行。

現實世界的沙發上,1940年生的阿嬤從客廳的另一端問我,看什麼冊這麼厚?我只好朗讀標題,但我沒有預期阿嬤會理解,從她的表情我可以肯定我的預期正確。她繼續問,啊看這要做什麼?咁有效?

啊,我真的不知道。

靈光乍現

最近竟然得了流感。對的,這世上還是有人在得流感。開始咳嗽發燒的時候我怎麼做快篩都是陰性,一方面覺得短期間內不太可能再次確診(一種無根據的自信),一方面覺得難以置信怎麼會是陰性,儼然忘記2020以前人類也是會發燒咳嗽的。

不過確實,這種高燒的燒法和COVID的低燒經驗很不一樣。而這次的高燒也差不多可以登上數一數二的人生經驗,第一次這麼痛苦大概是第一次出國去日本時,五歲,在Ocean45,查了一下發現現在已經改名叫宮崎大洋喜來登度假飯店。我記得當時大家都在喝好喝的海鮮巧達濃湯,只有我在發燒,一口都喝不下,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可惜,那應該超級好喝。當時有個團員爺爺看我可憐,就幫我按摩手的穴道,說這樣可以好過一些,在虎口附近。第二次超級高燒是國小五年級,快四十度吧,打破了我想要拿全勤獎的夢想,而且既然已經打破我就覺得那請假一整個禮拜好了。那時候正在流行網路留言板和即時通,還有那種祝我趕快好起來的留言主題,回想起來有點老派的毛骨悚然。

至於上次得流感的時候是2018年的春天,在我德國的閣樓,燒到昏天黑地,雖然想說生無可戀但其實想起了很多可戀之事,盯著天花板想著我不想客死異鄉。

但這次燒起來,有一種靈光乍現的感受,就是一種被靈感打到的感覺,可惜不是論文的靈感。我聽從了許多人(包括醫生藥師家人與健身教練)的建議,養病期間先把工作與論文放在一邊,這樣應該會好比較快,不然壓力太大免疫力低落,之類的。在吃藥睡覺的輪迴之中,我穿插的就是閱讀各種閒書,搭配客製化的適當歌單。不得不說是滿快樂的。

靈感除了一些藝文氣氛以外還出現在神奇力量。有一次退燒醒來,看見好友訊息正在崩潰問卜,突然覺得自己久違地可以算牌了,就抽了一下,解牌也整體都滿順的,真是神奇的感覺。我覺得可以知道自己現在有沒有能量算牌真是一種奇妙的事,對於這個感覺抱持敬畏之心。

我不是一直都有靈感的人,但偶爾會出現特別強的感應,或deja vu,所以把自己定性為魔女也不能說毫無根據。第一次意識到這件事是幼稚園大班的時候,整個幼稚園在辦背三字經的活動,要抽人上去背。我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知道第一個會抽到我,那個籤筒裡有所有人的名字的球,應該也有個六七十人,但我很相信我一定會被第一個抽到。我就跟旁邊的小朋友們說,我一定會是第一個。結果真的是。左邊的男孩嚇壞,右邊的女孩說,但我本來就是國語課表現比較好的人,這可能是老師們設計好的橋段,要我做個示範。其實我覺得也是有道理,作為一個幼稚園大班生這個邏輯很厲害,她現在也是律師。但那次之後這個能量消失了很久,可能是懲罰我不能隨便講出來。不知道。

寫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為什麼我對小時候的事很有印象,但我確實就是很早就有記憶的人。之前和我媽描述了我四歲以前我們家的電話的顏色和形狀,她覺得很恐怖我怎麼會記得,但她想想認為是因為我長大後看過照片。但我應該是真的記得,我就跟她說了其他的細節,一些不會被照片拍下來的事。例如當時裝潢家裡,師傅來家裡討論電話線要怎麼牽之類的事情,以及當時家中哪些地方有電話線的插孔。我說我很關注電話線,是因為當時我的身高只能看到這個在我視線範圍內的東西。不過因為她也忘記了,所以這無法核實。這都是我妹出生以前的事,我們只差兩屆,但我妹就是個對十歲以後的生活經歷才有印象的人。

對這些事情還是滿有興趣的,大學的時候上了不少關於腦神經科學的課,讀了一些潛意識的事情。不過我還是沒有得到解答,應該不是上課太混的緣故。對於還無法解答的事情也只能抱著敬意繼續看下去了。

另一個類似的感應能力,自己說起來很好笑,但我似乎是有某種正義體質。以前上班時有個固定的會議會在法務部一個新的會議室進行,我每次去都會很不舒服,後來查了一下那裡以前是審問政治犯的地方。住在慕尼黑的時候,每次去參訪達豪集中營以後隔天都一定會頭痛一天,然後需要待在家休養一週左右。之前H姊姊來拜訪我,我跟她說了這樣的事,她就說那她集中營自己去參訪就好了。結果,她白天去,晚上回來還問我要不要一起吃韓式燒肉,雖然那餐肉後來沒吃完,但是是因為她覺得太不好吃了,台灣人對燒肉的標準頗高。我真是深刻體會到人和人之間感受差異真的很大。

仔細想想這整篇可能看起來像是燒到腦袋壞掉寫出來的囈語。不過,看閒書真的是滿快樂的,每天嗑個好幾本,最近的摯愛是陳又津,重看了幾本村上,為的是搭配一些他提到的音樂從spotify裡面找來放,小時候根本沒辦法這樣,感謝科技進步。不過我什麼都看,甚至還看了湯姆漢克斯的短篇故事集《歡迎光臨火星》。

其中有一些書是要帶去歐洲的,我覺得我滿心期待要分享這些書。不過對方要怎麼閱讀,配什麼音樂,完完全全是與我無關。這件事本身也是很有趣。

希望明天就可以回歸改論文的崗位了,呼。

來當德國留學生活省錢小天才

摸索了五年終於終於要來分享這個了,好開心喔。各路好友和室友長年叫我整理一下這個主題,終於也是來到了這一天。

個人目標一直都是活在精打細算的少女形象,要保持氣質與優雅的省錢(?),這篇要分享的不是什麼不吃不喝省吃儉用的秘訣,而是在沒辦法啊就是要花錢的時候如何聰明省。然後這篇有一些推薦碼,歡迎大家取用共創雙贏,感恩。

雖然我還是活過永豐幣倍(刷歐元回饋歐元)曾經是神卡的年代,但10%回饋已經不復存在以後,要在德國生活還是有一些不如小補的省錢方法的,有一些方法也適用在歐洲其他地方,不過這篇就是以德國生活為主。

以下主要會分成三個類型介紹:現金回饋(Shoop.de、ShopBack)、集點(PayBack、Lieferando、BahnBonus)、Revolut。因為如同前述我的目標包括維持優雅,盡量也不會搞得太複雜,要是整天汲汲營營花更多時間也不樂見畢竟時間寶貴,總之這些都是經歷各種試誤以後留下來的一些偏好方法,歡迎在德人士和即將要去德國的讀者參考參考。

1.德國網購現金回饋:Shoop.de

感覺台灣現在不少人在用蝦貝了,在德國也有類似的現金回饋網站,其中個人覺得最實用的是Shoop。

幾個我最愛使用的方法是:

  • Saturn和MediaMarkt:平常通常是2%回饋,雖然看起來不多但在這些店買的東西通常也是不太便宜。可以注意有時候會有活動大加碼或送折價coupon。為了節省網購運費,可以線上購物賺回饋,再選擇現場取貨,就可以多賺一層回饋。
  • Lieferando:這真是最實惠的一個組合了。基本上是4%(運費的部分沒有回饋),其實加減拿,還是可以累積不少的,尤其是團體訂餐的時候。
  • 美妝類的話,lookfantastic.de(目前是18%)、The Body ShopShop-Apotheke.comDouglas(也有10%很讚)等等都很划算。
  • 買VPN,Nord或是Norton常常都有大回饋,70%那種,買個一兩年方案會非常划算,而且可以避免在德國扯進一些麻煩的智財訴訟,在德國真的太常聽到有人被告侵權了(看非正版電影之類的)。但當然,這裡絕對不是要鼓勵大家看非法影片,只是用VPN在一般使用時也會受保護,安全很多。不過,VPN的部分也可以考慮透過ShopBack,比價一下。
  • 旅遊類的也很多,訂房的都有,但但但,我個人推薦用ShopBack因為常常回饋更高(蝦貝的介紹見後文)。

其實還有非常多網站都有合作,所以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探索一下。Shoop.de也有chrome的擴充功能可以安裝,這樣在網購時它就會主動提醒這個網站有回饋。

使用這個網站大概是可以營造一種錢花在刀口上還拿一點回來的感覺,自我感覺會滿良好的,好像雖然花了錢但也沒那麼罪惡了。

使用這個推薦碼註冊在十天內購物超過十歐的話可以拿到十歐回饋喔(推薦人和被推薦人都有十歐!):點此註冊。

2.蝦貝到了德國還是很可以賺現金回饋:ShopBack

如題。旅遊和VPN的部分,很推薦考慮用ShopBack賺回饋。通常,蝦貝的旅遊網站系列都會比Shoop好,尤其是常常會有加碼日。Booking.com常常有十幾趴的回饋,出遊訂房一定要記得開起來!真的是會賺回饋賺得很開心!機票像是阿聯酋也有0.5%回饋,雖然聽起來很少但畢竟是機票,回饋下來還是可以在台灣買一兩個便當的。

別忘了因為本文的目標是優雅的省錢,所以還是推薦安裝Chrome的擴充功能,這樣到特定頁面就可以提醒有回饋,不用太辛苦的主動去查。

如果還沒有ShopBack的人,歡迎使用這裡的推薦碼,用這個註冊後完成消費你本人也可以得到50元的獎勵金喔:點我註冊。

3.集點記得要開coupon大絕:PayBack

PayBack是德國生活圈最大的集點體系了,去Rewe、DM等都可以在櫃檯附近拿到實體的集點卡片,上面帶有條碼,或是上網註冊申辦也可以,直接去拿是比較方便啦。

它的好處是點數可以換成實體的商品或者直接用點數付款!我前一兩年會換東西,有換到WMF的鍋子和JBL的小音響,其實是還不錯,不過後來覺得,拿來當現金用折抵款項更實際。

一點使用的小秘訣:

  • 出門購物前先確定有沒有coupon:建議下載它的App,除了可以直接刷條碼、用點數付款以外,也可以看看有沒有點數加倍的coupon,DM通常都會有,常常都是15倍起跳,加倍加下去真的會差很多喔。
  • 人在江湖常常就是需要帶一些來訪的親友,帶他們去DM採購的時候,別忘了集點,最好再加開coupon(加倍加在刀口上),你當導遊的辛苦就會換成點數,折抵未來日常消費。
  • ARAL加油可以集點,油很貴所以通常會爆集。租車出去玩或有車的人可以注意一下,Sixt也有喔。

相較於PayBack,德國另一個大集點系統是DeutschlandCard。但我實在是很少使用DeutschlandCard的店家,所以在此就不多介紹,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自己研究看看。

4.外送還是可以集點的:Lieferando

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Lieferando訂餐後會有點數,累積一定點數以後就可以換折價券,偶爾折個五歐也滿快樂的。另外,有的店家會有自己的集點卡,透過Lieferando訂購達到一定數量後會有一些優惠。

然後,記得,外送前透過Shoop.de連結過去,就可以賺至少4%回饋。

(至於為什麼用Lieferando就是因為沒有ubereats)

5.德鐵BahnCard與BahnBonus

如果常常有搭火車去其他地方的需求,BahnCard還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投資,有分25/50/100,就是七五折、五折的差別,而我推測本網誌讀者應該不會有BahnCard100的需求,一年大約四千多歐,德鐵隨你搭。

一般來說大家可能比較需要25的,二等艙價格目前大約是一年56.9歐。網站在此。它有時會有週年慶之類的特價,有事沒事也可以關注一下。

要買的話,也可以考慮Probe,試用版。這是三個月,不管過往有沒有辦過BahnCard都還是可以買。如果大家要把旅行行程集中在三個月內,可以考慮這時候買個Probe 50,72.9歐,或Probe 25,只要17.9歐。

但是要注意,如果買到SuperSparpreis(翻譯起來是「超省價」,好符合本篇宗旨)的車票就不在打折的範圍內,所以如果可以預先規劃行程,提早買到SuperSparpreis,就可以跳過BahnCard這件事,但超省車票是不能退費也不能改的,省錢是有代價的,要記得考慮清楚。

買BahnCard的一個重點就是,一定要記得解約,最好是訂下去以後馬上解約(在網站有解約表單),反正之後要重訂很方便,但因為他預設一次扣一年,忘記解約的成本有點高,要小心。

有了BahnCard以後,每次購票都可以填入號碼,加入BahnBonus集點。這些點數是可以換一些商品,也可以升等去搭一等艙,但畢竟一等艙終究還是德鐵,還是會誤點和出各種包,也沒有真的豪華到哪去,所以個人還是覺得換票最划算,結帳的時候看到零歐就是開心。

兌換網站在此。

6. Revolut好用又能賺推薦獎金

Revolut是知名的多國純網銀,雖然N26是德國自己的,IBAN是DE開頭,但時不時有盜刷疑慮,每次盜刷就要換卡跑些程序滿麻煩的,整體而言Revolut真的好用非常非常多。純網銀的即時轉帳功能真的很棒!馬上轉馬上到!雖然在2022年感嘆這件事對台灣人而言好像很難想像,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Revolut可以內建多個幣別的帳戶,它支援很多國家的貨幣(沒有台幣),如果在意匯率的人,可以在旅行之前挑比較好的匯率換。這也是微省錢的一種方法。但我要推薦的是兩種真的可以很划算的用法:匯錢回台灣推薦朋友開戶獎金

匯錢回台灣的部分,主要是手續費相對低廉,而且很快,通常都是當日就到。算是我試過各種方法裡面被扣最少的。

推薦獎金的話,Revolut真的是非常大方,時不時就有60歐、80歐的推薦獎金。

要辦的話可以參考這個連結:點我開戶

其他推薦:各家超市的會員App

雖然這個不算是我極力推薦的方案,但主要是因為大家習慣的超市不同,如果很分散使用的話,省錢效果並不是超級明顯,只是還是可以試試看,加減省還是滿快樂的。

主要當然還是要看住家附近有什麼超市,我自己是有用Edeka、Kaufland、Lidl的App,如果結帳時有刷一下會員條碼的話就會集點,然後偶爾有一些會員特惠coupon,購物前可以檢查檢查有沒有需要的,Lidl更是常常有免費的東西可以拿!對於免費仔而言真的是非常福音。而是好處也是壞處的一點是,它會有你的購物紀錄,什麼時候在哪個分店買了什麼都很清楚。

加碼推薦一下:麥當勞App

吃麥當勞作為德國生活的重要小確幸,App下載一下還是很不錯的,可以集點換很多優惠,裡面也有很多Coupon,有時候是真的滿便宜的,一歐的蘋果派、吉事漢堡、9.99二十個雞塊之類,都會讓人非常快樂。聖誕節的時候還會有聖誕倒數月曆,每天都有優惠可以領取。

小結:可以考慮搭配一下有回饋的台灣信用卡(注意國外交易手續費)

以上介紹了一些個人偏好的省錢方法,這幾年還是惠我良多的。如果台灣有什麼不錯的海外刷卡回饋,也可以考慮一下,在德國搭配使用,就可以把回饋繼續加碼,但要稍微注意一下,還是有國外交易手續費和匯率的問題,如果算起來沒有太划算就算了,但如果回饋有到4%基本上很可以考慮。

另外提醒一下,有些App只有在德國區的App Store商店才能下載,可能要先換一下地區。

總之,以上,歡迎大家加入能省則省的行列,省到錢的同時還會得到一些快樂,不過這裡只能單純分享個人經驗,無法為大家的決定負責,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以及是否適合自己還是需要每個人自己評估,而如果很在意各種資安風險的話,那也要自己考慮一下。

那麼就祝大家在德國生活一切順利惹。

魔女的條件

Golden Week

討論母親節禮物的時候,妹妹說她在黃金週閃到腰。「妹妹閃到腰」這個概念實在是讓我震驚了好一陣子,畢竟她應該要是年輕的象徵的。

她說自己很老,我才覺得可怕,只能叫她泡澡、貼貼布、躺著。她事實上也已經這麼做。

魔女的條件

標題放這個其實也沒有真的要寫這日劇,這時候好像還太小,印象最深的還是宇多田的First Love。但這齣劇採用這種標題,其中魔女用的是中世紀被認為有害的那種概念。前陣子好友在改我的messenger暱稱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之前在那個視窗當了有毒的魔女很多年。

我以為我的人設是魔法少女(大言不慚),會做好事那種,愛勇氣希望,寫論文還引用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段落的那種。人生好難。

猫のために

雖然身為狗派,人生還是有很多想看貓的時刻,例如真的不理解我寫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或是不知道我的東西又被德國寄到哪裡的時候,真的是不在乎貓咪會不會後空翻,就是需要看貓。

有時候真的很想念很多朋友的貓或是常常在某個路口會遇到的貓,不知道他們怎麼樣了,也會懷疑一下他們記不記得我。他們應該只是長得薄情,實際上應該要記得吧?

最爛的搭訕

某日在龍山寺大哭完走出來以後,眼睛非常腫。走了幾步突然有人說,小姐,妳的眼睛好漂亮,請問妳相信上帝嗎?

認真?

不好意思結帳

承上,最近深刻感覺到自己真的是水象人,其實就只是很愛哭啦也沒什麼其他的根據。很多年前看KANO的時候,看到嘉南大圳啟用,水流出來,我就哭了,還轉頭說我真的好感動,台灣被建設了。

日前在書店看一本書翻著翻著就哭了,雖然很想買但又覺得有點丟臉不想去結帳,最後就回家買電子書。

最長的電影

以前(大約十年前)開始在學校上德文法學名著的時候,都覺得一句話實在太長太長太長了到底何苦呢,最近自己也常寫出這種看得很痛苦的句子,因而有點嫌惡。一種開到荼靡的感覺。

在此,因為希望讀者不要有看了一整篇廢文的感覺,最後提供一點近來的個人小新知。最近在推特上追蹤了一個滿有趣的帳號,會節錄很多奇妙又有點幽默的維基條目內容。分享一下一個很無關的事,根據維基百科世界上最長的電影是2012年一部叫做Logistics的瑞典實驗電影(直譯為「物流」),總共有51420分鐘,也就是35天多。要到51418分鐘的時候才可以唱再給我兩分鐘。

晴天霹靂

日前我家的一隻倉鼠過世了。其實在十年前養過一隻,埋葬他時真的太過痛苦,就發誓不會再養。但一年半前阿姨送我兩隻當生日禮物,因為過於震撼,我妹就將其取名為晴天與霹靂。

(小時候的霹靂與晴天)

倉鼠真是很可愛的動物。大學狀況不好的時候,很想要照顧一隻毛茸茸的哺乳類療癒身心,好友H建議說:「養個歐洲人?」。

總之後來我得到了一隻倉鼠Taco,我們幫他創了臉書帳號,還得到不少好友。在很多感到很痛苦的時候,看著毛毛的小東西在籠子裡忙東忙西或者毫無顧忌地睡覺就覺得好上不少。我總覺得他的眼睛看起來很聰明,比別鼠聰明,臉頰也比一般的老鼠凹,雖然講起來像一個吸毒樣,但感覺是我最喜歡的那種。

後來他身體有不少毛病,尤其老化後,因為牙齒脫落無法咀嚼(對,身為一個嚙齒類無法咀嚼),跟獸醫變得滿熟,而每餐每餐都要幫他磨粉和泡食物。漸漸地也會爬不上樓梯、無法跑滾輪。就像要接受這世界上的生命都會漸漸凋零一樣,眼睜睜看著這些發生。

這一切都好短暫。倉鼠的生命通常很難超過三年,超過兩年的就感覺是鼠瑞。當時遭逢家人過世,某天處理完法事後回到家發現老鼠不再動了,當然也不再痛了。

但我真的覺得很痛苦,我們買了玉蘭花,讓他抱著,然後埋葬了他。我覺得真的是很用力照顧這隻老鼠了,在他活著的時候擁有很多的愛,這樣應該就好了吧。但就還是非常捨不得。

再次收到老鼠的時候覺得很害怕,很想好好照顧他們,又恐懼他們又會很快離開。但看到他們本鼠的時候,就是沒什麼抵抗力,沒錯,毛茸茸的哺乳類真是可愛。

(他家是單人雙層公寓)

我妹和我都是漂泊仔,媽媽承擔了照顧老鼠們的工作。老鼠們過著物質條件充裕的生活,還可以挑食,甚至睡覺會側躺,非常有原則。偶爾帶回阿嬤家,阿嬤會一直跟老鼠說話,仔細想想如果一直放在阿嬤家,晴天和霹靂說不定就聽得懂人話了。

去年晴天長了囊腫,歷經了要價不菲的大手術重生,餐餐餵藥,毛都重長了一次。後來他還是過得很有活力,有活力地跑滾輪,有活力地吃飼料、水果、點心、磨牙餅乾。

(嗨。)

但日前他突然很不好,動不了了,還流了眼淚。趕快送醫急救也救不回來。醫生說,食物鏈底層的小動物很會忍耐,他如果顯示出身體垮掉,通常就是真的很嚴重,在很短暫的時間內就會真的垮掉了。對呀,幾小時前還在跑滾輪的。

雖然年紀上也算是活到了、甚至超過了平均壽命,但所有的再見都好難準備。這次同樣也給他一些小花,讓他躺進土裡長眠。我又再度哭到頭痛,影響寫作進度,和我討論論文的德國人還問我怎麼看起來這麼哀傷。

我不知道和他一起長大的霹靂會不會有感覺。可能有吧,小動物感覺知道很多事情。他們雖然不能住在同一個籠子,不會實際接觸,但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同一個大空間裡。

最後啊,到最後,都只能說,在他活著的時候過得很舒適了,也盡力地對他好了,應該也是很不錯的一個鼠生了吧。希望霹靂也可以好好的、健康的生活下去。

摯友家人的狗狗近期也過世,我們只好相信,taco應該會像動物方城市裡的教父感老大一樣,在天上組織個幫派照顧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