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的條件》與靈魂拷問

十一月,氣溫攝氏三十度,我窩在阿嬤家的沙發上看《人權的條件:定義「危害人類罪」與「種族滅絕罪」的關鍵人物》這本書。因為真的很熱,時不時會喝一兩口手搖杯裡去冰的綠茶。(這個句子光是寫出來就覺得好台灣。)這是一本已經放在我書架上一陣子的書,遲遲沒讀是因為它的厚度超過六百頁,但我是一個喜歡一口氣看完一本書的人,所以需要找完整的時段讀它。尋尋覓覓,就是現在了。

如果只看中文標題,會覺得這是一本非常hardcore、可能在討論理論的書,但並不是。開始看幾頁以後我就覺得,這不是預想的那種嚴肅的書,而是說故事的書,而且,也太好看了吧。但我終究是一個唸法律的人,所以可能不要太相信我對於嚴肅不嚴肅的判斷。

作者沙茲(Sands)是知名的人權律師、倫敦學院大學法學教授,這本書討論的是他對於一段圍繞著幾個人、一段時期、一些主要地點、一場大審的歷史探索過程,探索的對象包括他自己的外祖父、提出「危害人類罪」的勞特派特(Lauterpacht)、與提出「種族滅絕罪」的萊姆金(Lemkin),還有法朗克(Frank),就是希特勒的律師,後來代表希特勒統治納粹佔領的波蘭的法朗克、紐倫堡大審的被告法朗克。這些人的交集除了書名提及的概念以外,還在於他們都與利維夫(Lviv)這個城市有些淵源。

我向來覺得一直附上原文很重要卻有一點干擾閱讀,然而不附上原文又會像下一段那樣:有時候實在不禁覺得地名們不要翻成中文會不會比較好理解呢?光是記憶就有點困擾。不過閱讀這本書過程有更多其他縈繞心頭的困擾,認真讀下去以後這個小煩惱就先擱置。)

當前的利維夫位於烏克蘭西部,是加利西亞地區(東歐那個加利西亞)的重要都市。這本書原著於2016年,中譯版為2020年,儘管提及了這塊地區與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領土爭議有關,這些時刻也還無法知道利維夫在2022年春天開始會在戰爭中遭到俄軍強力的轟炸。同年11月14日,來自台灣的志願軍曾聖光的告別式也在這個城市的教堂舉行。在此之前,回溯兩百年左右,在十九世紀,這座城市的名字是倫貝格,位於奧匈帝國邊陲。一戰後倫貝格成為新獨立的波蘭的一部分,更名為洛夫(這個翻譯和詩人洛夫名字一樣)。二戰開始後,洛夫遭蘇聯佔領,改稱利沃夫。1941年德國突然佔領了利沃夫,設為波蘭大總督府加西利亞地區首府,復名為倫貝格。1944年夏天紅軍打敗納粹,倫貝格成為烏克蘭的一部分,改名為利維夫。直到現在,這篇文章寫作的當下仍是。

利維夫的歷史在本書的一開始就被揭露。接著,作者本身的經歷,他的探索,把讀者帶進了這段歷史。只是,光是利維夫兩百年來的政權更迭經歷,讀來就讓人心情來到另一個層次,對我來說是下降的,不是負面的意思,而是多了些厚度與複雜度,彷彿踩在一塊木製地板上時你知道下面還有層層疊疊的故事,但一次是無法看清的,只能聽見踩下的那個聲音。在同一個地點,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時間裡,這裡住的各式各樣的人,經歷了組成與國籍更迭,會有什麼樣的經歷呢?他們的日常與非日常是什麼樣子的?不同代的感受是什麼?現在看得到的又是什麼呢?

不太能用喜歡這個詞,但我對於政權某程度因為戰爭割讓或佔領等被迫不斷更迭的地方總是很感興趣的,尤其是近代以後的。理由可能其實很明顯,但我自己倒是很久以後才意識到。2017年第一次去現在法國的亞爾薩斯的時候,從史特拉斯堡開始,覺得我很喜歡(還是用了)這個區域,原因絕對不是食物有一點德,也不只是很美,而更是覺得這個區域經歷了法德法德法德法的統治(極不精確的說法,稍微精確一點點是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法國、普魯士、法國、納粹德國、法國),呈現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氛圍,那些痕跡可以在語言、文字、食物、建築、路名、景點、人的言談之中可以找到一點點線索,然後就會想,是什麼讓他們成為現在的樣子呢,不同年紀的人又是怎麼想這件事的呢。上個月又去了一次,還是覺得相當喜歡,可能跟旅伴也有關係,而且是真的很美。雖然舉的是亞爾薩斯當例子,但這些原因實在也呼應了為何我真的頗喜歡去德國以東的國家旅遊。有時候也會覺得,比起吃老本,一些東歐國家他們面對的各類遺產某個角度來看是更加複雜的,往前走的門檻是更高的,旅行者可以在當地感受一下他們打算怎麼往前走。

就像這個網誌之前談到的很多書一樣,我還是沒有打算爆太多本書內容的雷。當然是可以簡單說一個不需要閱讀本書也可以做出的區辨:危害人類罪和種族滅絕罪的差異在於,前者關注個人,消滅大量個人的行為,而後者關注的是針對特定群體的殺戮行為。提出這兩個概念的兩位法學者,他們的想法、經歷和這些概念的提出在書中以一種非常精彩的方式立體地串連在一起。而作者外祖父的故事,也隨著作者抽絲剝繭地筆調漸漸交會其中。

這是一個像偵探辦案的過程,卻也是充滿細緻情緒的故事。書裡有很多不同時代的地圖,本書的原名其實是East West Street,講的是地圖上可見的一條東西走向大街,大街意外地串連了一些歷史。衷心覺得這個名字很棒。而如同看各種與二戰相關的書籍或展覽,看到很多部分都會有靈魂震動的感覺。應該不是我靈魂太容易震動,但這次的方式與層面好像不太一樣。

也許是當前世界局勢的關係,讀到誰在1941、1942年突破難關逃往巴黎時,真的是會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但再讀幾頁就會知道他的親友們最後都沒有辦法離開。這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完完全全是以一個活在二十一世紀、擁有關於二十世紀歷史基本常識的後見之明在閱讀。活在1940年的人就算看著猶太人如何被迫害、處境如何惡化,也不會知道即將到來的日子直至1945年會發生多麽可怕的事。當然沒辦法說什麼是最好的選項,但是要開展爾後的一切,關鍵似乎是活下來,做能做的事,然後也想起作者提及外祖父的屋裡似乎總是有一股低沉的哀傷,儘管他們隻字未提。另一個關鍵就是留下紀錄,各式各樣的紀錄。也許很多年後,也會有人用這樣抽絲剝繭挖掘歷史連成故事的方式寫一本書,也許那時他們也會像這本書一樣地寫著,在世界越來越黑暗的時候,日常生活和愛情照常運行。

現實世界的沙發上,1940年生的阿嬤從客廳的另一端問我,看什麼冊這麼厚?我只好朗讀標題,但我沒有預期阿嬤會理解,從她的表情我可以肯定我的預期正確。她繼續問,啊看這要做什麼?咁有效?

啊,我真的不知道。

廣告

《孤絕之島》:在疫情裡成為一座座島嶼的我們

這本書乘載的是34位華文名作家筆下的疫情。他們以不同的體裁、從不同的地理位置,寫下了這場疫情的進行式。

在本書的開始,主編黃宗潔便以島的意象描繪疫情裡的人。疫情讓人類重新衡量也重新定義「距離」,人們成為了孤島,但病毒無法阻礙人們相互連結的渴望。她將34篇作品視為彼此獨立卻又連結的「入口」或說「登機門」,通往疫境。我個人很喜歡這樣的設定,大時代變動如是,每個人在自己的角度面臨著相似卻又不同的挑戰,讀者可以從每一篇獨立的文章中登上一座島,看這疫情如何「塑造」出這座島嶼、欣賞它的地貌、體會它仰望天空的方式。

有小說形式的島嶼,如川貝母的《鼴鼠雨果》,有著那種介於寫實與不為真之間的錯落感,讓人著迷;有詩,如宋尚緯《黎明前的夜》;還有許多風格各異的散文。他們書寫的重點各不相同。好比,阿潑從千禧年初的台灣SARS經驗寫起,但從紀錄當時在花蓮上學的文字裡,讀者也可以感受到,觀察、體會、經歷一場巨大疫病衝擊的視角是多麽個人的事,這更顯得如今這本書的可貴。這本書裡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視角,孫梓評寫著一趟柏林來回的經驗,抵達當日柏林累積的確診數為兩位,這個數字在現在看來已經略帶幽默感,單日數萬確診已經是德國地鐵站新聞看板熟習的日常,但一切都是這樣開始的,在這篇《漂流物》中,人也漂流著,在時代的流裡。

如果要說一個貫穿全書的讀後感,就是人與人的關係在這場疫病之中產生了肉眼可見、但仍難以名狀的改變。人們成為如同標題所言的「孤島」,不只是因為口罩、隔離、居家工作和社交距離這樣形式上的防疫措施,疫情也調整著人們的思維,在家待得久了,重新評估許多事情包括自己,防疫防得怕了,見到其他人類內心有了新的評價。彷彿過去的一切都失了準,我們要怎麼樣到達另一座島、要不要到達另一座島,都變得難以預測。

這本書的嘗試是非常珍貴的。讀讀張亦絢《稀奇古怪的故事》,許許多多的新現象、新話題、新常態,不斷不斷地出現,稀奇古怪就要變成新的日常。而它們透過作者們的眼,在這本書裡化為許多文字被安放,本書也像是個漂流瓶,記載了這個時代的一些片段與想法。我們以後會如何看待這個時代呢?在過程中記下的這些字句,不僅可以在這個時代的當下提供同樣已成孤島的讀者一些浮木,也可以為未來留下一些什麼。

想起疫情在2020年初剛開始在歐洲流行的時候,身為亞洲面孔留學生,總是無法確定要戴口罩保護自己,或是不戴口罩避免一些路人眼光或嘲弄,那感覺或許不是世界末日,卻是冷酷疫境。將近兩年過去了,生活經過各式震盪,彷彿來到新井一二三所說「最後一個平常年」2019所無法想像的平行宇宙,讀著本書,那些時空變換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似乎在腦海中以快慢不等的節拍重組了一次,時空究竟經歷了什麼分叉,這本書不是一個紀錄片式的重演,而是以不同的視角,為讀者把這段時間的記憶與滋味,重新立體了起來。

本書的副標題是後疫情時代的我們。什麼時候會走到疫情「後」仍暫時成謎,感謝有諸位作家在迷霧的時代裡留下了這些文字。我很喜歡宋尚緯詩篇的結尾,它很具象地勾勒了這個漆黑但有光的當下——在屋裡點燈,看著窗外文明的秩序脆弱但隱隱發光,等待黑夜過去。

本文為木馬文化新書試讀心得

《行星燦爛的時候》:少年專屬的清澈與溫柔

(點擊書封為讀墨連結,點擊書名為博客來連結)

如何在社會規則裡好好生存,同時保持溫柔?翁禎翊這本散文,或許是一個年少靈魂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一路的探索,並記下了其與重要他人們一起路過的風景。這本書的質地是非常年輕的,它來自自律、拘謹、敏感但不失幽默的年少靈魂,其中字字句句都散發少年特有的柔軟度和對世界的善意。

這樣寫覺得自己好老啊。

說來尷尬,但因為作者某程度是學弟,就算差了幾屆還是有些經驗重疊,閱讀過程不免覺得,喔喔,那就是青春走過的一些事。而不僅是事情本身,心態上也會有點共感。當然,看著現時當著助教的他寫作,還是會覺得自己當助教的年代好像是上輩子那麼遙遠,更不用說大學或是高中了。

讀到Dog House的時候,大概經歷閱讀本書過程最被敲動心磚的第一個重擊。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知道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誰,決定要好好的在這套規則裡活著,把事情做好、把角色扮演好,要這樣才能幫助更多的人、才不會傷害愛你的人,想來好累卻又好真實。然後,看來作者確實是抱持這樣的信念長大成人了。雖然總有種心疼感,但覺得有人可以寫出這樣的自剖,卻又不過度,真是太好了。

書裡寫著有很多人與人的互動,這些細節被相當好地記得著——這件事本身就是讓人感動的。文字很美,不是豔麗的那種。只是,這樣的基調也讓人覺得,細膩和善良的人大概註定會活得辛苦。儘管珍惜一切,盡力當個溫柔的人,並希望所愛之人好好的,但世上不是總是發生好事。

然後呀,一些戀呀愛的情感,在異國、在哪個廣場哪個月台的記憶,也都用具備感染力而節制的文字安放在一篇篇文章裡了。雖然覺得有味,但偶爾心頭還是會浮現一種不忍直視的糾結,「喔,好年輕喔,어떡해」的感覺。在這些時分,不得不說還是有一種對於年輕的羨慕油然而生,曾幾何時心情已經無法到達那樣的頻率了呢。

在一份書評看到,這本散文的寫法是自我中心式的。這並非貶義,而我也覺得,這種自我中心的書寫恰恰是適合於這些內容的。這本書裡有很多的愛,散發給生命裡出現過的人,散發給接收著文字的讀者。很乾淨的溫柔,也不是不知道外面的世道險惡,但還是堅持著溫柔,並且自日常裡看見溫柔。

前陣子吳岱穎老師過世,在網路上看見各式悼念文章之前,內心著實只有「???」。友人Y說她這才訝異地發現吳岱穎老師對我們這輩的影響,可能在一個狹溫層之內,默默地非常可觀。

如水一般。對呀,如水,有些東西是在少年時期涓滴累積起來的,那是個自我膨脹、自我懷疑與自我哀憐都上了天的年紀,而我們在那段時期遇見許多秀異的、纖細的靈魂。可能是學校、活動、營隊、即時通MSN的另一端,或就是書裡。

在高中在大學,是喜於那些靈魂的碰撞的。抱持著幸運的自覺,在很好的時候遇見了一些很好的人,大概是這樣的感覺。然後呢,一去不復返。

閱讀本書讓人想起那些感覺。

現在哪有人會約在公園跟妳交換三島由紀夫和NANA漫畫,或是幫你要到凌性傑和吳岱穎的簽名書。而多數的久別重逢都是為了請教法律問題。

彼時穿著制服的、溫室裡的水芙蓉,離開一些年紀和一些環境就開始發現,不得不正視這社會要人庸化俗化的挑戰,黛玉是活不了的,至少也該是個寶釵。再過一陣又會驚覺,如果想要保存某些部分,就要花上很大的力氣,但那些犧牲,也難保留下的不僅僅是標本。

偶爾還是會懷念25歲以前的樣貌,所有焦慮與憂鬱都是真切而巨大,眼裡和心底仍滿是清澈。

而讀《行星燦爛的時候》,我想可以看見、可以回望那些專屬於少年的清澈。

《片斷人間》:就這麼存在的存在

這真的是我近來最喜歡的一本書了。日本社會學者岸政彥,將他無法歸類於學術論文或報告的那些片段收集在這本書裡。

(書封為Readmoo導購連結,書名為博客來導購連結)

「1967年生的岸政彥是一位在大學裡做研究的社會學家,學術以外,也撰寫小說,作品曾經入圍芥川獎和三島由紀夫獎」。這應該是一個四平八穩的介紹,雖然光是這樣說,就讓人覺得這本書就好像會是好看的,不過我覺得書的內容比這樣的介紹更有魅力得多。

繁體中文版有許多人寫推薦,我可以讀出這些作者和我相同的興奮,閱讀到一半的時候,真心讚嘆了一下我就是想看這樣的東西,甚至有點擔心看完了要怎麼辦。當然還是很快就看完了,因為沒有停下來的理由。

不過,必須說,我真是不太喜歡繁體中文版的副標題:「貓、酒店公關與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關於孤獨與相遇的社會學」。只是,確實很可以理解這麼設定的道理,這個就是大眾會喜歡的標題——就是排行榜會受歡迎的那種,聰明的設定。很多好像很文青的字眼堆在一起,又自我又有社會學,應該可以因此賣得比較好吧。只是我覺得,這和書的內容本身不太一致,我不知道作者有沒有真的想要講孤獨和相遇,但也沒關係。

我之所以喜歡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他就是把不能歸類的一切寫出來,我覺得那種真實(雖然有些是虛構的片段),那種「單純紀錄下來」然後呈現出來的,沒有什麼批判或評價的感覺很好,簡直太好了。這個市面上太多說教了,我們應該要跟自己和解,應該要了解世界局勢,應該要努力財富自由,這些具備知識或常識含量的內容確實是有很高的存在價值,但有時候就是不想一直看這些,為什麼一定要有價值呢。這些片段可能會被歸類於「沒用」,因為真的是不知道他們有什麼「用途」。但這些似乎是組成日常生活、或是整個生命的基礎元素。

而且,事實上,我們也不會對這些事情毫無感覺。

例如,作者曾在訪談之中,遇上訪談對象的孩子大叫家裡的狗死掉了,爸爸卻冷處理,像是這樣的事。這些事情是就這麼存在的存在,沒有人刻意隱藏這些,好像也不會特別被拿來大書特書。作為一名研究生,我主要的產出也是以寫字為主,但很多事情我不能寫在學術性的東西裡——這好像是廢話。我的日常可能是寫與民主相關的法律研究,但寫一寫的某天突然很想要煮紅燒牛肉麵,卻又對於切牛肉要花不少力氣有一點抗拒,這種心情我不可能寫在研究論文裡,有時候連寫在日記都有點想笑,但這些狀況和流過去的想法就是存在,沒被記錄下來的話是不是就會消失了呢?和大學同學去吃豆花的時候,雖然不是什麼特別的日子或特別的豆花,但她說一定要拍下來,不然誰會記得以後吃了一碗這樣的豆花呢?

仔細一想,我想要寫這個部落格的心情可能也是這樣來的。

記得我國小五年級的時候,和好朋友討論我的意識「為什麼是我」的問題。我的意思是,為什麼現在是「我」這個意識在思考?如果哪天我死了,這個意識就會不見了嗎?那怎麼辦?她說她也很恐懼,「這個意識到底是誰?就是我嗎?」然後我們就去上自然課了,那時候的自然老師很愛抽問問題,讓大家壓力很大,所以這個關於意識的討論就不再有下文。這本書裡說到,我們就是活在「我」的生命經驗裡,無論如何就是被這個「我」給限制著,「我」可以做很多事,但那些就是「我」的生命經驗而已,不會過到別人的生活,我們可以與其他人交流,但是那些經驗仍然是別人的。現在有不少流行的漫畫是生命經驗交換的事情,受歡迎的原因可能也包括靠著想像力對於這樣的現實做一點突破。

因為作者是做社會學生活史的研究,所以有很多訪談的機會,這本書的片段是很豐富的,涵蓋了各式各樣的人。書裡說他有個興趣是到處看部落格,看不同人的生命片段,怎麼被寫下。例如,有的部落格註冊完只寫了「麥當勞的德州漢堡屌到不行」就擱置了三年。

這個時代充滿了各種類型的網路紀錄,可以完全沒有障礙地就閱讀到世界另一端的人不加以遮掩的生活訊息。這很有趣,想想也很神奇。看這些紀錄似乎是擴大了我們對生命和生活的想像,但也不一定真的有擴大——其實也知道世界上就是會有這樣的事,只是不一定在眼前,或不一定有注意到而已。然後,作者也沒有要傳達擴大視野或是怎樣的概念,更沒有要說看不同社會經驗社會階層的人的生活會讓人比較open-minded之類的,他就是把這些事寫出來,頂多加上一些他的感覺感想,之類的。沖繩、在日韓國人、酒店公關之類的,都是他研究的對象,但如果要呼籲什麼,好像就是用了一種凝視的角度,而這個凝視少數群體的視角,似乎又太傲慢了。

雖然看一看也是偶爾冒出「要好好用心感受生活」之類的感嘆,但如果真的要說這本書令人著迷的地方,就是我覺得這些文字和故事真的相當好看,有人把這些寫下來真是太好了。嗯,大概就是這樣的想法。

《歐洲無聊日記》:穿越六十年的相似心得

今年是2021年,也就是說,伊丹十三的這本散文集是六十年前的作品。

《歐洲無聊日記》伊丹十三(1933-1997),2020年大田出版

歐洲無聊日記是伊丹十三在西班牙拍攝電影期間,所寫的一些生活隨筆。不是歐洲無聊,歐洲很有聊,而是寫無聊生活瑣事的日記。我看到網路上的書評說這是好看的臉書廢文集結,廢文高級酸。確實差不多是那樣的感覺。就是很樸實的描述一些歐洲的生活,不是崇洋媚外的那種,也不太像是現今YouTuber們呈現的形象,而是再日常而地面一點的隱性吐槽,或許這就是他所謂的無聊。寫了一些歐洲新奇的見聞,用一種平淡但是有意思的筆觸。我比較意外的是,沒想到六十年後這些日記還是可以跟無聊留學生的生活產生共鳴。翻一翻都會有「啊,對啊,就是這樣」的感覺。這世界真的是變化得相當激烈卻又有些不變的事情。

例如那時候想在歐洲生活自炊的日本人原來也會因為沒有薄的肉片而感到苦惱。我每每在電器大賣場(就是一種德國燦坤或德國全國電子那種概念的賣場)經過切肉機的時候,也會覬覦一下,但都因為覺得這項對於口腹之慾的投資太不合理而作罷。只是每到了吃厚片烤肉、火鍋、或是單純想在麵裡加點肉片的時候,又會反悔其實也沒有多不合理。好想要有薄得透光的肉片啊。我在超市肉鋪請店員切肉的時候,常常遇到他們說「這就是我的極限了」的情形。不是吧,怎麼會呢?這麼厚耶。

這本書大概就是寫一些這種無聊事,當然比我寫的有趣很多,而且作為一個六十年前的專欄連載,對於日本國內「打開視野」的效果和今日也是不可共量的。

中文版的封面寫著,「若讀此書能莞爾一笑,表示你喜歡玩真的,而且有些算是怪人」。啊,這也是沒錯。當初一看完,就覺得這本應該可以拿來寫一點字,因為就很像是我會看的書。本書的推薦序是新井一二三寫的,總之他很喜歡,說這本書是一種混合口語和書面語的混合,四十年來一直在他的書架上。

書裡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除了六十年前日本人也是很喜歡在自炊日常再現一些家鄉食物,還有對歐洲生活一些又褒又貶的複雜心情。他對巴黎的愛與讚嘆是很真實的,甚至有「何以巴黎如此美麗」這種篇章。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真心地覺得巴黎很美,但又矛盾地覺得日本人應該是非美不可的人種,日本怎麼會越來越多醜的元素呢?接著便認真分析這些醜的元素,包括電線桿上的貼紙一類。這種寫法真的非常接近意識的運作,讀來感到相當親切可愛。

對倫敦的喜愛和吐槽也是很有感染力。就算他再怎麼諷刺「紳士的樣子」,還是寫到了大英帝國的魅力。誰都知道大英帝國就是「那個樣子」,但哎唷,每次到了倫敦就是心情非常好。他愛義大利,這是很直接的,有一篇就叫做「我愛義大利」,雖然是基於風光明媚,不過人情也是一種整體氣氛。他說他的朋友大多是同志或是義大利人,因為他們才能理解一些邊緣而細膩的感受。剛好昨天我剛結束過去幾週的數場研討會,南歐、東歐或是南美的夥伴就是給人氣氛親切很多,畢竟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應該經歷很多高大上西歐國家土生土長的人難以想像的情緒感受。

他也說在歐洲的包裝和算錢都常常有點落漆。回想一些日常經驗,我實在總是訝異於一些我視為基礎日常的小事情其實並不是稀鬆平常的就可以擁有我想像的品質。但到了德國生活的第二年,我已經不會再對付了十歐鈔票以後店員使用計算機有什麼震撼之感。送貨員永遠分不出CHEN, CHAO, CHIEN也沒關係,收到貨就是萬幸。

共鳴是滿有趣,當然伊丹所見到的圈子,包括電影人之類的,完全不是無聊留學生有辦法參透的,我也不敢說我接觸的是學界,因為在一些可以歸類為歐洲學界活動的時候我腦袋常常一片空白或過分緊張,我可以拿來平鋪直述的經驗應該就是一般的大學生活和很日常的樣子,例如切厚片的超市肉舖。

在疫情期間讀這本書的心情也是頗為複雜。一邊覺得他吐槽的真是到位,一邊還是很想再去倫敦巴黎進行自己版本的吐槽。但無論怎麼說,這本書就是滿有味的,中間時常會覺得寫這個真的是無聊日記,但就是好看的無聊日記。

令人又愛又恨的歐洲啊。

好吧,也不只歐洲,雖然細節非常不同,但對台灣或是甚至日本的心情總括來說好像也差不多是又愛又恨。就是又愛又恨,對這些地方的情緒才顯得真實而立體吧。

《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在成為母親以前

我是謝凱特的書迷。想想這個這個平鋪直述的句型也是極久沒有用了,但大致就是這麽回事。這本也是,對我來說,是文字、情緒、痛楚與愉悅混雜著取得一個刺中紅心的感覺,就是滿喜歡的。

(書封為Readmoo導購連結,書名為博客來導購連結)

以前先看了《普通的戀愛》,再回頭看《我的蟻人父親》,然後是現在的這本新書。稱一本書為新書有時是件尷尬的事,我有時候會在我德國閣樓用音響放一些很古早的台灣LIVE演唱會,然後就會聽到周杰倫說,接下來唱一首新歌,園遊會。

被記錄下來的東西,以後就會被當成時間已然大把大把經過的證據,尷尬是沒錯,但好像看著這些紀錄也更容易回到那個它還「新」的時候的心境。

想起也是看過,媽媽結婚生子以前,穿新衣服拍照的樣子。那是我們從來沒有經歷的時光,媽媽看到照片,就會說她那時候怎樣怎樣,但有時候就是沒有辦法把媽媽和你沒看過的媽媽連結為同一個人。

啊,殊難想像。

然後就會閃過一些抱歉的感覺,好像我的出現把她的人生變得完全不一樣了。這本書也時而流露著這樣的氣氛。書裡說他希望媽媽回答說,如果再一次她要選擇自己的人生之類很帥氣很進步的話,但他媽媽沒有這樣回答。

媽媽就是覺得,這樣當媽媽很好啊。就算你看來是傷痕累累。

《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是一種關係迴旋著的感覺,有時覺得與母親的連結是緊密地不得了,卻又有著跨不了的距離感,神奇的是它們有時並存。就像愛、煩、內心的感謝、傷人的話語也在母子關係之內迴旋充斥著。

文字很細,寫一些家庭瑣事,寫一些過去的事,寫做母親,做人。媽媽有她的生存之道,彷彿是為人母以後就會全自動演化出來的一些能耐。小時候從未懂過,等到有一天回頭才發現,這些東西真不簡單,至少不是二十幾年後同齡的自己有辦法複製的。

但書裡也可以讀到,有些血液裡或精神裡的東西,好像也不用特別複製,母性的承繼很自然而幽微地在偶爾會探出頭來,那是一種就算兩代價值觀非常不一樣,也有點難忽視的存在。

於是,書裡在寫媽媽的同時,也是在解剖著自己。

媽媽們和她們做小姐時陣的樣貌告別(大概也是沒有好好告別),然後千拉萬拽,把我們拉拔成為成人的樣子,教會我們很多事,然後,我們成為一種他們再也無法理解的樣子。

而誰都害怕去想值不值得的問題。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回望三代女子的吾家味

洪愛珠寫食物卻也不單寫食物的一本書。儘管用字遣詞的味道不是典型我的菜,還是從某些角度被擊中了。

一直在想,作為啟用網站後第一篇要來聊聊書的文章,到底要寫哪本好,哪本最能接近這個空間的定位。最近能讓我大腦感到有趣而想用力轉動思考的新書是所在多有,對《民主的價碼》、《人類憑什麼》、《雜訊》之類的,似乎都有很多話能說,但要回到內心,回到我自己,我想還是先挑些散文類好了。也算是回應自己這一年多來回到自我的練習。

而要說自我,作為一個同時帶了宋詞、台灣史讀物搭配蒸臉機與韓國面膜出國的留學生,老派少女這種概念,某種程度上也是切中我心吧。但會稱少女的,除了心態,通常都已不是少女。

好吧,以下真的要寫這本書了。

(點選圖片為Readmoo導購連結,點選書名文字為博客來導購連結)

就像讀林奕含時也覺得她的文字瑰麗如彩繪玻璃雕花窗,洪愛珠這本書的文字,我覺得正好像是大稻埕會出現的建築,有紅磚有洗石子,謹慎而講究華麗,一種老派的浪漫。小時候不懂迪化街的浪漫,成年以來倒是覺得偶爾浸淫一下這樣的氛圍,心裡豐富熱鬧許多也不錯——這大概就是我閱讀這本書的整體心情吧。

舒國治的序寫得漂亮,但最後他說到女孩家教和姻緣急不得,讓「女看官亦可自問」自己做不做得到急不得的哲學,還是惹得女看官我一陣被說教的不悅。幸好再往下翻,馬世芳的序寫兒時的魚丸湯,有不少療癒作用。

這本書有五個部分,老派少女,飲食與購物路線是第一部分,其他分別是不同類型的食物,以及專屬南洋的一部。寫滷肉、寫米苔目、寫茶食、寫年菜的功夫我都覺得相當精彩,但還是最鍾愛老派少女的部分。

書裡寫廚房、寫大稻埕,寫的是食物,是那些青草藥材、熟食攤販的味道,也寫的是人情,是家人,是三代女子。從討論一起逛街的外婆與媽媽喜歡的市場菜色,到早市餅舖阿姨一句「恁阿嬤閣佇咧無?人有好無?」——中藥、油蔥湯頭、甜餅的味道猶然清晰,百年大街卻已經走過了外婆與媽媽的時代。

母系家人的連結是一種很特別的力量,外婆、媽媽、與自己,也是閱讀這本書時除了飢餓感以外最為濃厚的複雜情緒。那是從生活中最基本而原始的角度建立起的連結,成長中相伴的時間、飲食、空間,以及作為「台灣女性」,所承受的連續卻又因世代演變著的期待。要美要能幹,要有頭家娘的氣勢又要有仔仔細細的廚藝,嚴格要求女兒卻又捨不得女兒苦,當然孫女就不一樣了,孫女是要來寵的。

最讓我心跳漏了拍的是,在〈粥事〉這篇中,作者回顧媽媽生前,自己曾做了一桌菜給病中的媽媽吃。她感嘆攜著孫女進城買燈籠、買香包的外婆到老都精神,但神似外婆的媽媽卻病了。當時媽媽瞇著眼問,冬瓜肉怎麼會的?女兒就回這麼一句,「學妳的。」

這本書並不推薦給思鄉的海外遊子閱讀,個人覺得回家再讀可能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否則,滷肉再怎麼上手,看到洪愛珠的描寫,就知道那和記憶裡的味道就是不一樣。否則,要到哪兒找摻著油蔥酥的切仔麵、黑白切、米苔目、甘蔗汁?

否則一回望家的味道,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