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氣溫攝氏三十度,我窩在阿嬤家的沙發上看《人權的條件:定義「危害人類罪」與「種族滅絕罪」的關鍵人物》這本書。因為真的很熱,時不時會喝一兩口手搖杯裡去冰的綠茶。這是一本已經放在我書架上一陣子的書,因為它的厚度超過六百頁,但我是一個喜歡一口氣看完一本書的人,所以需要找完整的時段讀它。尋尋覓覓,就是現在了。
分類: 觀覽系
慕尼黑觀影紀錄之《Drive My Car》
濱口龍介2021年執導的《Drive My Car》(日文為《ドライブ・マイ・カー》,台灣翻譯為《在車上》,2022年2月上映),由西島秀俊主演,改編自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之中的同名短篇,成為一部三小時的電影,在坎城影展獲得最佳劇本等三個獎項,也有獲得金棕櫚獎的提名。以上這些資訊都是一維基就有的,但以下,我想說的是,何其幸運,2022新年之始初進戲院,就看見一部空降盤據個人近年最愛的電影。
《孤絕之島》:在疫情裡成為一座座島嶼的我們
這本書乘載的是34位華文名作家筆下的疫情。他們以不同的體裁、從不同的地理位置,寫下了這場疫情的進行式。
《行星燦爛的時候》:少年專屬的清澈與溫柔
要一言以蔽之的話,大概是一本溫柔的散文,來自年少而慧黠的靈魂。
《片斷人間》:就這麼存在的存在
社會學者無法歸類於學術論文或報告的那些片段。
《歐洲無聊日記》:穿越六十年的相似心得
今年是2021年,也就是說,伊丹十三的這本散文集是六十年前的作品。
《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在成為母親以前
我是謝凱特的書迷。想想這個這個平鋪直述的句型也是極久沒有用了,但大致就是這麽回事。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回望三代女子的吾家味
洪愛珠寫食物卻也不單寫食物的一本書。
「之後」的故事、「之後」能做的事——2020台灣國際人權影展轉型正義片單
本篇原刊載於新活水雜誌2020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