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當德國留學生活省錢小天才

摸索了五年終於終於要來分享這個了,好開心喔。各路好友和室友長年叫我整理一下這個主題,終於也是來到了這一天。

個人目標一直都是活在精打細算的少女形象,要保持氣質與優雅的省錢(?),這篇要分享的不是什麼不吃不喝省吃儉用的秘訣,而是在沒辦法啊就是要花錢的時候如何聰明省。然後這篇有一些推薦碼,歡迎大家取用共創雙贏,感恩。

雖然我還是活過永豐幣倍(刷歐元回饋歐元)曾經是神卡的年代,但10%回饋已經不復存在以後,要在德國生活還是有一些不如小補的省錢方法的,有一些方法也適用在歐洲其他地方,不過這篇就是以德國生活為主。

以下主要會分成三個類型介紹:現金回饋(Shoop.de、ShopBack)、集點(PayBack、Lieferando、BahnBonus)、Revolut。因為如同前述我的目標包括維持優雅,盡量也不會搞得太複雜,要是整天汲汲營營花更多時間也不樂見畢竟時間寶貴,總之這些都是經歷各種試誤以後留下來的一些偏好方法,歡迎在德人士和即將要去德國的讀者參考參考。

1.德國網購現金回饋:Shoop.de

感覺台灣現在不少人在用蝦貝了,在德國也有類似的現金回饋網站,其中個人覺得最實用的是Shoop。

幾個我最愛使用的方法是:

  • Saturn和MediaMarkt:平常通常是2%回饋,雖然看起來不多但在這些店買的東西通常也是不太便宜。可以注意有時候會有活動大加碼或送折價coupon。為了節省網購運費,可以線上購物賺回饋,再選擇現場取貨,就可以多賺一層回饋。
  • Lieferando:這真是最實惠的一個組合了。基本上是4%(運費的部分沒有回饋),其實加減拿,還是可以累積不少的,尤其是團體訂餐的時候。
  • 美妝類的話,lookfantastic.de(目前是18%)、The Body ShopShop-Apotheke.comDouglas(也有10%很讚)等等都很划算。
  • 買VPN,Nord或是Norton常常都有大回饋,70%那種,買個一兩年方案會非常划算,而且可以避免在德國扯進一些麻煩的智財訴訟,在德國真的太常聽到有人被告侵權了(看非正版電影之類的)。但當然,這裡絕對不是要鼓勵大家看非法影片,只是用VPN在一般使用時也會受保護,安全很多。不過,VPN的部分也可以考慮透過ShopBack,比價一下。
  • 旅遊類的也很多,訂房的都有,但但但,我個人推薦用ShopBack因為常常回饋更高(蝦貝的介紹見後文)。

其實還有非常多網站都有合作,所以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探索一下。Shoop.de也有chrome的擴充功能可以安裝,這樣在網購時它就會主動提醒這個網站有回饋。

使用這個網站大概是可以營造一種錢花在刀口上還拿一點回來的感覺,自我感覺會滿良好的,好像雖然花了錢但也沒那麼罪惡了。

使用這個推薦碼註冊在十天內購物超過十歐的話可以拿到十歐回饋喔(推薦人和被推薦人都有十歐!):點此註冊。

2.蝦貝到了德國還是很可以賺現金回饋:ShopBack

如題。旅遊和VPN的部分,很推薦考慮用ShopBack賺回饋。通常,蝦貝的旅遊網站系列都會比Shoop好,尤其是常常會有加碼日。Booking.com常常有十幾趴的回饋,出遊訂房一定要記得開起來!真的是會賺回饋賺得很開心!機票像是阿聯酋也有0.5%回饋,雖然聽起來很少但畢竟是機票,回饋下來還是可以在台灣買一兩個便當的。

別忘了因為本文的目標是優雅的省錢,所以還是推薦安裝Chrome的擴充功能,這樣到特定頁面就可以提醒有回饋,不用太辛苦的主動去查。

如果還沒有ShopBack的人,歡迎使用這裡的推薦碼,用這個註冊後完成消費你本人也可以得到50元的獎勵金喔:點我註冊。

3.集點記得要開coupon大絕:PayBack

PayBack是德國生活圈最大的集點體系了,去Rewe、DM等都可以在櫃檯附近拿到實體的集點卡片,上面帶有條碼,或是上網註冊申辦也可以,直接去拿是比較方便啦。

它的好處是點數可以換成實體的商品或者直接用點數付款!我前一兩年會換東西,有換到WMF的鍋子和JBL的小音響,其實是還不錯,不過後來覺得,拿來當現金用折抵款項更實際。

一點使用的小秘訣:

  • 出門購物前先確定有沒有coupon:建議下載它的App,除了可以直接刷條碼、用點數付款以外,也可以看看有沒有點數加倍的coupon,DM通常都會有,常常都是15倍起跳,加倍加下去真的會差很多喔。
  • 人在江湖常常就是需要帶一些來訪的親友,帶他們去DM採購的時候,別忘了集點,最好再加開coupon(加倍加在刀口上),你當導遊的辛苦就會換成點數,折抵未來日常消費。
  • ARAL加油可以集點,油很貴所以通常會爆集。租車出去玩或有車的人可以注意一下,Sixt也有喔。

相較於PayBack,德國另一個大集點系統是DeutschlandCard。但我實在是很少使用DeutschlandCard的店家,所以在此就不多介紹,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自己研究看看。

4.外送還是可以集點的:Lieferando

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Lieferando訂餐後會有點數,累積一定點數以後就可以換折價券,偶爾折個五歐也滿快樂的。另外,有的店家會有自己的集點卡,透過Lieferando訂購達到一定數量後會有一些優惠。

然後,記得,外送前透過Shoop.de連結過去,就可以賺至少4%回饋。

(至於為什麼用Lieferando就是因為沒有ubereats)

5.德鐵BahnCard與BahnBonus

如果常常有搭火車去其他地方的需求,BahnCard還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投資,有分25/50/100,就是七五折、五折的差別,而我推測本網誌讀者應該不會有BahnCard100的需求,一年大約四千多歐,德鐵隨你搭。

一般來說大家可能比較需要25的,二等艙價格目前大約是一年56.9歐。網站在此。它有時會有週年慶之類的特價,有事沒事也可以關注一下。

要買的話,也可以考慮Probe,試用版。這是三個月,不管過往有沒有辦過BahnCard都還是可以買。如果大家要把旅行行程集中在三個月內,可以考慮這時候買個Probe 50,72.9歐,或Probe 25,只要17.9歐。

但是要注意,如果買到SuperSparpreis(翻譯起來是「超省價」,好符合本篇宗旨)的車票就不在打折的範圍內,所以如果可以預先規劃行程,提早買到SuperSparpreis,就可以跳過BahnCard這件事,但超省車票是不能退費也不能改的,省錢是有代價的,要記得考慮清楚。

買BahnCard的一個重點就是,一定要記得解約,最好是訂下去以後馬上解約(在網站有解約表單),反正之後要重訂很方便,但因為他預設一次扣一年,忘記解約的成本有點高,要小心。

有了BahnCard以後,每次購票都可以填入號碼,加入BahnBonus集點。這些點數是可以換一些商品,也可以升等去搭一等艙,但畢竟一等艙終究還是德鐵,還是會誤點和出各種包,也沒有真的豪華到哪去,所以個人還是覺得換票最划算,結帳的時候看到零歐就是開心。

兌換網站在此。

6. Revolut好用又能賺推薦獎金

Revolut是知名的多國純網銀,雖然N26是德國自己的,IBAN是DE開頭,但時不時有盜刷疑慮,每次盜刷就要換卡跑些程序滿麻煩的,整體而言Revolut真的好用非常非常多。純網銀的即時轉帳功能真的很棒!馬上轉馬上到!雖然在2022年感嘆這件事對台灣人而言好像很難想像,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Revolut可以內建多個幣別的帳戶,它支援很多國家的貨幣(沒有台幣),如果在意匯率的人,可以在旅行之前挑比較好的匯率換。這也是微省錢的一種方法。但我要推薦的是兩種真的可以很划算的用法:匯錢回台灣推薦朋友開戶獎金

匯錢回台灣的部分,主要是手續費相對低廉,而且很快,通常都是當日就到。算是我試過各種方法裡面被扣最少的。

推薦獎金的話,Revolut真的是非常大方,時不時就有60歐、80歐的推薦獎金。

要辦的話可以參考這個連結:點我開戶

其他推薦:各家超市的會員App

雖然這個不算是我極力推薦的方案,但主要是因為大家習慣的超市不同,如果很分散使用的話,省錢效果並不是超級明顯,只是還是可以試試看,加減省還是滿快樂的。

主要當然還是要看住家附近有什麼超市,我自己是有用Edeka、Kaufland、Lidl的App,如果結帳時有刷一下會員條碼的話就會集點,然後偶爾有一些會員特惠coupon,購物前可以檢查檢查有沒有需要的,Lidl更是常常有免費的東西可以拿!對於免費仔而言真的是非常福音。而是好處也是壞處的一點是,它會有你的購物紀錄,什麼時候在哪個分店買了什麼都很清楚。

加碼推薦一下:麥當勞App

吃麥當勞作為德國生活的重要小確幸,App下載一下還是很不錯的,可以集點換很多優惠,裡面也有很多Coupon,有時候是真的滿便宜的,一歐的蘋果派、吉事漢堡、9.99二十個雞塊之類,都會讓人非常快樂。聖誕節的時候還會有聖誕倒數月曆,每天都有優惠可以領取。

小結:可以考慮搭配一下有回饋的台灣信用卡(注意國外交易手續費)

以上介紹了一些個人偏好的省錢方法,這幾年還是惠我良多的。如果台灣有什麼不錯的海外刷卡回饋,也可以考慮一下,在德國搭配使用,就可以把回饋繼續加碼,但要稍微注意一下,還是有國外交易手續費和匯率的問題,如果算起來沒有太划算就算了,但如果回饋有到4%基本上很可以考慮。

另外提醒一下,有些App只有在德國區的App Store商店才能下載,可能要先換一下地區。

總之,以上,歡迎大家加入能省則省的行列,省到錢的同時還會得到一些快樂,不過這裡只能單純分享個人經驗,無法為大家的決定負責,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以及是否適合自己還是需要每個人自己評估,而如果很在意各種資安風險的話,那也要自己考慮一下。

那麼就祝大家在德國生活一切順利惹。

廣告

紐倫堡大審紀念館:一篇不太正面的參訪心得

1945年二戰結束後,針對納粹德國的國際審判在紐倫堡展開。當時進行審判的法庭,也就是著名的Saal 600,目前開放參觀。而同一棟建物也是紐倫堡大審紀念館,一般民眾皆可造訪。身為慕尼黑居民(?),物理上確實是沒有很遠,個人參觀這座紀念館已經四次,但我始終對其中的展覽感到不太舒服。

這種不舒服,並非造訪集中營或其他納粹德國相關地點時,基於歷史事件的不適感,而是對於紐倫堡大審紀念館的展覽本身,無法抱持肯定的態度。

(Saal 600,以下本文的照片都是參訪時所拍)

如果是經由搜尋引擎找到的相關繁體中文心得文,絕大部分是滿正面的肯定,表示這裡有著清楚的紀錄、用心寫了許多介紹、做了一個這樣的空間給民眾了解歷史。但我始終覺得,每次走出展間都有一種「嗯,確定要做成這樣?」的複雜情緒。

首先,就最基礎的形式而言,雖然有不同語言的語音導覽機器,但其實展板上除了標題還有英文以外,通通只有德文。而且語音導覽以德文而言就是照著唸,直接朗讀展板上的文字。老實說就是沒誠意。這和其他大部分關於納粹、或處理前東德議題的德國展覽空間而言,有相當的落差。我覺得這算是我有限的閱歷裡覺得德國做的最心不甘情不願的展覽了。

理由其實不難想像。因為對於德國而言,紐倫堡大審或許真的就是心不甘情不願。整個展場的空間設計其實很好——非常好地體現了這種心不甘情不願。舉例而言,在一些比較不起眼的展板裡,就會寫一些德國在紐倫堡大審中還是沒有「全輸」,仍然有一些部分辯護成功。覺得這樣的空間設計意圖有點明顯。

說起來這種不甘願的感覺也沒有特別隱藏。從展板的下標就可以很清楚的感受,諸如:「復仇或者課責?」、「勝利者的正義?」。整個動線設計會從二戰背景開始,然後快速來到戰後,「勝利的一方」發起這個審判,接著強調法庭組成的結構:原告和法官的國籍組成相同。

這裡有幾個我覺得很神秘的地方。例如,關於二戰開端的背景介紹,展板上的文字寫說,「德國和日本在1933年退出國聯,因為他們的政府對於和平的規則不再感興趣。義大利在1937年追隨這些例子。」這種描述方式,真的是讓人很尷尬,就是一種「原來這件事可以這樣講啊」的感覺。

(描述德國和日本退出國聯的展板)

其次,很明顯的展板想要強調法庭的組成根本就是同盟國在主導一切,並不公平,特別畫了國旗出來。但,他們又不把別人國旗畫好,認真查了一下這些旗子有沒有曾經長成這樣,應該是沒有,英國少了幾條,然後法國甚至是歪的(其他也是啦)。我不是很確定這有沒有特別的意義?有人知道的話也可以補充一下。

(強調法官和原告相同的展板與上面神秘的國旗們

動線的下一段落是非常非常仔細的介紹最著名的第一場審判,也就是許多納粹高官等被告的那場。這裡很仔細地介紹了這些人的背景和被控的罪名,以及最後被判了什麼刑(許多是絞刑)。

而展區這裡保留了最著名的納粹戰犯審判時,他們坐過的椅子,當參觀者站在這椅子前面時,頭頂就會傳來他們當時一個個上台說自己無罪的聲音。搭配上一旁非常仔細的背景資料,這些人的樣貌與聲音都極為立體,清楚地被記錄下來,清楚地反駁著自己的罪行。站在展區頭皮其實滿麻的,那個瞬間不得不想到,所有失去臉孔、無法被記錄下的納粹受害者,永遠不會有這樣的待遇。

沿著動線,接下來展覽就會進入審判本身。包括如何起訴、起訴罪名、整個程序的經過與組成成員、辯護策略。主要是被控四個罪行:破壞和平罪、戰爭罪、種族滅絕罪、反人類罪

另外,辯護策略的部分主要有以下五個:法院不公正獨立、程序不公平、「你也是」(就是說同盟國也是有轟炸之類的)、罪刑法定原則(沒有法律就沒有罪刑)、「希特勒自己負全責」。罪刑法定這部分,在此之前確實沒有太完整的國際法或國際法庭審理這樣的事,是戰後1945年戰勝國討論如何處理戰犯時確定《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等才確認了這場審判的輪廓。但本文也不是一篇真的要討論法律的文章,所以我無意在此深入討論這些法律策略,而且這部分關於國際法上的爭議有些確實還是在受到討論。(但基本上有引號的這兩個,每次看展板的論述都會有一種「好喔都給你說」的感覺。)

(辯護策略)

接著就是判決本身。而離開這區,繞到背後一點就是先前提及「還是有一些辯護成功的部分」的展板。這裡主要有以下三項:Katyn這個當時為蘇聯的城鎮的戰事部分並非德國的戰爭罪、基於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也有參與戰爭的開啟、德國在潛艇戰部分無罪。

說真的看到這裡每次就已經有點欠缺心力繼續往下看,實在是會心很累。但我還是有看完啦畢竟都來了四次。接下來就會開始介紹後續的發展。這裏算是也強調了媒體的角色。其實展品文字一直有帶出一個感覺,就是他們認為同盟國非常「善用」大眾媒體。

在這部分告一段落後,有一小區的「東京大審」,雖然可以理解為什麼放在這個迴廊,但也是有一點覺得,這營造出一種「也有別人很壞」的氣氛。

(東京大審的部分)

接著是其他場審判,例如針對醫生與司法部門的,以及在大審之外,德國自己做了什麼來反省納粹德國。雖然德國真的是做了不少事情來反省,但是這裡的寫法就是一種其實不靠大審,我們自己也會做的感覺。

最後一個區域,是對我這種有點抱持懷疑態度的台灣觀展者而言,感到雪上加霜的部分。展覽裡放了政治犯發生與平反的世界資料庫。觀展者自然而然會去翻找自己國家,在德國找不到「台灣」這塊板子是也不意外,但看看以下這張照片的寫法,就會知道他們既然重新編列了年表,代表有意識到台灣應該要被分開討論,但終究是沒有分開。比較失望的是,最下面一行是「沒有真相委員會或法院程序」。平心而論,台灣的轉型正義做得再怎麼需要被檢討,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畢竟這裡其他國家的資料也是用相當形式的標準,例如有補償或賠償、有真相調查相關機制等。

不過以上這點還不是這個紀念館讓人心情複雜的最後一擊,上述內容都算是來到這座紀念館時就稍微可以設想的狀況。而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最後一擊就交給以下的最後一張照片吧。那是世界上發生過大規模人權迫害或政治犯的全球年表。

最後的最後,只能說,在紐倫堡大審紀念館的一切所見,都讓人感到沈重。但有興趣的讀者,還是很推薦到此地參訪,可以獲得許多資訊,並讓這些資訊和腦內既有的訊息做些對話,感受一下這個紀念館如何處理紐倫堡大審這個歷史事件,我想還是非常值得的。

「綠黨是城裡人的黨」

這週是梅克爾正式告別總理職位的日子,新內閣社民黨的舒茲(香港翻譯是朔爾茨)上任,組成紅綠燈聯盟,大部分的媒體都花了很重的篇幅與版面處理這個大議題,整理梅克爾做過什麼、帶大家認識新總理。畢竟也是整整十六年。

然後這週也是我打第三劑的日子,沒怎樣但手臂很酸,打字都會避免抬起手臂,但這資訊很不重要。

前陣子在一篇端傳媒的文章中看到日前對AfD選民的訪談。這篇文章指出,他們沒辦法,只能離開梅克爾的聯盟,轉向支持AfD。他們做著和父輩一樣的事,但沒辦法得到一樣好的生活品質,雖然是生活無虞而且沒有明顯的經濟安全危機,但就沒辦法過到更高水準的生活。他們歸結的主因都是移民,梅克爾的移民政策讓他們必須將資源分享給移民。「不是反對外國人」,其中一個受訪者說,「但不要都來德國」。乍聽好像也沒什麼不合理。

說真的,也是聽過很多在德國的台灣人或中國人說過反移民的事情。我對其中的邏輯始終是帶點困惑的,再令我害怕的是一種「有用」與「無用」的分類。常常感到殘忍的是,查票員、海關、或是一些日常遇到需要看你證件的人,得知你在慕尼黑大學唸法律而且能說德語以後,整個態度都變了,這個變化本身讓人很不舒服。我不知道,這可能也是無可厚非,就像台灣人即便是同輩還是有些人痛恨移工,可能是基於生活背景的種種理由,也可能就是因為刻板印象。要說起來,我還是會把自己放在無用的分類,只是來這裡汲取知識(目標,並非成果描述),但,哎,不知道,討厭這種感覺。

也不知道,也許受訪者的父輩能享有好的生活品質,其實就是享受了這世界政治經濟權力結構分配下的優勢。但世界變得很快,到了下一代,花一樣的力氣沒辦法再享有那麼優沃的生活了(儘管還是相對穩定,看看這世界),還有些政黨想要加速侵蝕這種優勢,只好轉向支持維持自己地位的政黨,支持「正常」德國的AfD。時代裡的個人這樣選擇聽起來是最符合個人經濟考量的。

他們也無法支持綠黨,「綠黨是城裡人在支持的黨」,當你只要搭乘大眾運輸,當然不需要煩惱油價漲價的事情,但對於鄉下需要開車通勤的人而言,那就是很真確的影響。支持AfD真的是最符合經濟考量的選擇。

這讓我想起,唸大學的時候很慚愧地發現自己很多考慮公共議題的取徑都是個台北人,也許至今仍然,實在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點。然後,我也知道,在這裡常常因為種族歧視問題而感到非常無法接受,某方面也是因為在家鄉的人生經驗中,一直都是處於一個會被尊重和好好當人看的階級,但來這裡就不一樣了。

好吧回來,個人與家庭層面的考量讓這些受訪者支持AfD,說明了極右派AfD的產生其來有自,有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他們是真的受夠了。關懷社群、關懷社會、關懷世界的眼光不是誰都有,道德勇氣什麼的,可能對他們來說某程度是一種飽暖思淫慾的奢侈,生活無法維持高品質就是最真切的。(這某程度也可以應用在台灣,或全世界吧)

但說起來,雖然痛苦不能共量,但這世上(從德國往東邊看)的其他區域還不缺辛苦嗎。如今,世界政經狀況與板塊變動,不能維持優勢地位於不墜(而距離墜應該還差很遠,但還是要看墜的定義),「那怎麼行?」,但這很可能這也只是長期不公下的反撲而已,不過,這反撲,也是最先會影響到該群體中最脆弱的子群體,例如前東德地區,當前AfD支持者的大本營。相對而言,我在大學裡認識的同學聽起來多半支持綠黨,對,城裡人。

人只想繼承好的東西,不想要不好的部分,實在也是很符合人性。這幾年看著德國年輕世代抗議氣候變遷,討論不要再繼承二戰的罪惡感,想著「啊這就是所謂的人之常情啊」,祝願大家下輩子還是盡力要投胎成為西歐或美國的白人男性,城裡人為佳。

我其實還是非常喜歡看蔡慶樺關於德國的書,他之於德國與德語似乎就是正緣,有點羨慕。為了其中歷史文化的事情,其實也是很為之動容,這也是為何要來這裡唸唸法律唸唸哲學。但日常生活裡,先不說一些具體的騷擾或攻擊事件,有時候只是進個商店,和走在前面在進行手部消毒的德國阿姨談笑風生的店員,下一秒就把所有笑意收起來當你空氣,不看一眼連手上酒精都沒要給你噴,這情況也是不知道該說什麼。

這件小事發生在新內閣上任那天。回家後,看到新聞影片,梅克爾離場前,議場裡進行了盛大的起立與拍手禮,唯獨AfD的議員沒有站起來。有時候也是想不到,從小讀到的,那個聽起來非常偉大的德國聯邦議院,其實也是有許多彷彿小學教室裡會上演的情節。

只好想想那本頗貴的鄂蘭傳的書名,愛這個世界。我還是不會真的說討厭德國,畢竟也是受益良多的短期移民,但每個地方就都有好有壞,有喜歡與不喜歡,德國如此,台灣如此,這個世界亦然。

(順便推廣一下如果有人要訂端傳媒的話可以用我的邀請碼有折扣。結束在這句話真是有點荒唐。)